識佛拜佛
妙音
一、真佛不拜拜假佛
衆生由于不具慧眼,不知活生生的佛祖在何處,也不知佛祖的真正面目,往往他已經天天與我們同起同坐,穿著襯衫與我們一齊喝茶生活,還怪他:
“你怎麼可以喝那麼多茶;用那麼多錢?你沒看到我喝了多少,用了多少,分一些給別人吧!”
對供桌上的金身佛祖敬供茶水,恭供金銀財寶,五體投地地禮拜祈求:“佛祖大慈大悲!無論如何一定要恭請佛祖降靈加持;我一定會亦步亦趨地追隨您,向您學習;跟著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祖您無論說什麼我都會聽信、遵從的。”卻不聽從活生生的佛祖的忠言、善語,甚至與它爭執、計較、毀謗,攻擊得體無完膚,不留余地。
類此違背常理常情的事,在古今修行人中,屢見不鮮。
二、真正的佛聖與凡夫同體
真正的佛聖並非如供桌上的金身一般,坐在蓮花上,頭發卷卷的,眼睛半眯著,背後背著一團光圈。這些相狀是後代的大德爲了表顯佛德、佛理,而運用、創作出來的威儀、妙相。真正的佛祖,其形相與凡夫大體相同,有時梳著頭發;有時頂著光頭;有時穿著襯衫;有時披著袈裟。他赤腳的時候立即可以看到腳指甲有修剪或是沒有修剪。腳掌與常人一樣,踩住地上照樣有個腳印。千萬不可就外相的袈裟、袍衣做爲是否佛祖的辨識標准,否則豈非容易魚目混珠呢?
叁、外相莊嚴,慈悲智慧圓滿,即是佛尊
辨識佛祖的方法,就內在的性德而言,完全是看他的慈悲是否平等無二、公平無偏;利世的智慧是否圓滿周至,無所不知。絕無任何一尊佛祖愚癡無明,不知衆生的因緣業力,心胸狹隘,嫉恨分別,會黨同伐異,自是其是的。若有人知無不周,識無不遍,卻毫無平等慈悲利衆之心,只是居住寒寺古刹,朝暮誦誦經典,靜坐參參話頭,那就不是修學佛行,更不可能爲成就佛祖的功果。
總之,無論是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只要悲智具足,就是佛祖。
四、爲教化衆生,示現一切因緣
所有的佛祖在降世的一生中,爲了教化一切修持的法門,除了示現生老病死的過程以警醒衆生外,更示現貧苦與繁華的境遇,以教示一切衆生在處一切因緣時應如何安甯其妄心,應如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此法門典型後人。
例如:在饑餓窮困、因緣貧薄之時,如何空寒無礙、安然不動。在富豪豐裕、花事繁盛之時,如何清淨無執、萬緣俱寂。所有的諸佛降世,並非只是要示現在離塵絕俗、棲息煙霞的境遇中如何安住其心而已。因爲實際上大部分的衆生由于因緣所系,無法息諸塵緣,斷然出家。就是已經離緣出家之人,所要平息的塵念仍然很多。因此,衆生所最急需的法門是:如何面對繁華的塵緣而能清淨其心。所謂:修行是修有,非是修無,即是此意。所以,諸佛降世,雖然身入繁弦急管的五音迷陣,坐擁紅顔粉袖的昵聲呢哝;卻能在如此紅顔盛美中,絕塵不染,自在安然,以警醒示現迷夢貪戀的衆生。大覺悟者其應物如鏡,當下解脫的功夫,與無明凡夫一見迷戀繁華,立即貪戀不舍,一遇逆境,馬上不耐孤寂,嗔怨生心的無智心態,實在絕然不同。
五、既是大佛,就具無量大慈悲
如是佛祖,無論遇上何種緣境,都能于大熱鬧中靜寂其心;同時又能于大靜寂中鬧動其心。何以說呢?因爲大智者總是利用大靜寂中思惟如何奮鬥精進、利衆益世的方法,時時刻刻不離大慈大悲的心。慈悲心是佛祖最重要的性德,完全發乎天性,出自自然,不是學習得來的,更不是某老師教他慈悲,才開始會慈悲的,是自幼年尚未皈依佛門之時就非常慈悲。其慈悲、客氣更甚于佛門中潛修多年,終身駐寺的師父、高僧,令高僧見了也爲之動容、景仰,這就是佛。
茲提供以上的原則,以爲覓尋佛聖的憑藉。祈望一切衆生不會誤犯面聖不知聖的錯誤,而失去頂禮供養、請益受教的殊勝機緣,因而能得到供養叁世佛的一切福慧。
摘自《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