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哪些人應當學佛(許魏文)

  哪些人應當學佛

  許魏文 

  佛教有一個特長,就是在任何時代和環境下,都能夠不失去他的價值。佛教的價值是什麼呢?扼要的,就是它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製,適應人類的需要,解救人類的痛苦。不論是哪種人,有什麼困難,只要誠意地去研究佛法,沒有不得到解救的。

   我舉出幾種人,是最應當學佛的。現在我分別來介紹如下:

   第一種人──他們的生活非常之苦:有的爲了生活的驅使,終日如牛似馬地勞動著,有的受著疾病的纏擾,有的受盡外力的迫害,人間的溫暖安樂似乎都和他們沒有關系。這種可憐憫的遭遇,使得他們常常怨天尤人,慨歎自己的惡運,自暴自棄,沒有前進的勇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悲觀失望的人生觀。這種人不但是遭遇了環境所給予的痛苦,還要受到內心長期的失望和悲痛。這樣的人只有佛法才可以解救,因爲佛法從因果的原理上,使你知道怎樣去改造命運,適應環境而獲得人生觀的擴展。學佛是解救苦難唯一的出路,是改善生活環境唯一的好方法。

   第二種人──他們的生活非常優裕,過著榮華富貴的日子,表面上似乎無憂無慮,然而試問他們,曾是否想到這樣的優裕條件能夠維持多久呢?曾是否想到現在的優裕生活是不是個人獨自創造出來的呢?稍微思索一下,就知道這是由于國家的保衛、師友的誘導、先進的啓示和許多人爲的間接的力量所促成的。這樣看來,他們過去享樂的人生觀,實在是錯誤的!我們需要有遠見,需要珍惜自己的好環境,人生活著不是爲著享受,而是在于悟證宇宙的真理,獲得永久的生命,爲人類爲國家獻出利人的力量來。要達到這個目標,只有佛教能給我們正確途徑,怎樣去解決生死的難關,怎樣能獲得永久的生命,怎樣救度他人,因此,生活優裕的人也更應當學佛。

   第叁種人──他們整天的受著環境的支配,苦也罷樂也罷,沒有絲毫自主的余地,所謂順來順受,逆來也是順受,養成一種糊塗過日子的性格。關于世界上的事事物物是如何生成和如何消滅;對于自己的前途、人生的目標從不作進一步的打算,這可以算是不苦不樂一種混世的人生觀。這樣的人生是多麼枯燥乏味?我們在這千載難逢的寶貴人生中,多少有價值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多麼遠大崇高的目標需要我們去爭取!假使一年年的任它空過,豈不是人們最大的損失嗎?其實呢,世界上已經有了不少這種類型的人:自從學佛以後,立即獲得了新的生命,內心充滿了朝氣、希望,一種慈祥、安慰、活潑、清醒而樂趣無盡的樣子。大家要知道,學佛本是最自然的事,只要先有了信心,立下志願,以後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前進,絕沒有緊張、勉強和違背人性的心情,這是人人容易學到做到的。

   第四種人──科學知識充足,工作也很努力,對事對理都好像很清楚很有把握似的,這是受過新教育的人的典型。他們對于佛教的批評,多存一種輕視的心理,說是落伍呀、迷信呀、不合科學呀,等等不相幹的話。然而細細思考一下,可以說這些批評才真是一點也不合科學。因爲科學是著重在客觀事物的觀察和研究,而根據這觀察和研究的所得下一結論的。那麼,他們對于佛教的批評是曾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客觀的觀察嗎?還不是人雲亦雲,或者隨便不負責地說說罷了!其實呢,佛教是最歡迎研究辯論的,怕的是太主觀、無根據、不合理的批評。倘若他們真的進一步地去研究過,所有科學幾乎沒有不和佛理相應的,因爲佛理本來是真理,而一切科學研究的原則也是爲探求發現真理才有的,所以唯有科學知識的人們,才更容易了解佛理。我們如果轉過一個角度,另外從佛理的立場上來看,科學還只在幼年時代呢,還需要更深入地發展下去。因爲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事實不是科學能解答的,等到將來科學再發達些,佛理就能更多一層證明了。佛理是真理,是本來如此的,不相信真理而又不肯去研究實驗的人,只有等待科學發達後再來開始學習;然而時間有限,誰還能夠再活上幾百年去等待呢?那麼,放在我們眼前唯一的大道,就是去學習佛法,實驗佛法,看是不是合乎真理,是不是有益于人群。很多人一定會說,份內的工作還做不完,哪裏有時間來學佛!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感到不順心、不如意呢?是否也常感到光陰催人老,等閑白了少年頭呢?生命的目的果真只是忙碌地生存著,而後匆匆地死去嗎?這些問題佛理都能給你滿意的答複。你做的那些工作是不是有價值呢?相信任何科學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最有效率最有價值。然而佛理又可以告訴我們怎樣去增加效率和提高價值。佛學對任何人都是最有幫助最有效應的。

   釋迦牟尼佛的教誡是要我們智信,不要迷信。讓我們先對佛理研究討論,看看有沒有道理,有沒有解決一切困難的可能性;然後再依他的教理去試驗、去實行,以求得真理的體驗和證明。這種最合乎科學的方法,的確是和其他任何哲學宗教都有顯著的不同。

  摘自《慈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