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名茶與佛教(張雯雯)

  名茶與佛教

  張雯雯 

   古詩雲:“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

   名茶與佛教常因此關系而聲名與共。

   五代十國蜀人毛文錫所撰的《茶譜》中記載:昔日有僧,久病不愈。一老翁告以蒙山頂上的茶能祛宿疾,僧遂于山上築室采茶,“獲一兩余,服未竟而疾愈”。

   宋代詩人陸容《贈天臺山茶僧》一詩雲:“江南風致說僧家,石山清泉竹裏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詩中描繪的泉淌石崖,茶隱竹影,名僧含笑點頭,香煙茶香彌漫,生動逼真,恰似一幅水墨山水畫卷。天臺山是我國佛教聖地之一,佛教的重要宗派天臺宗的發源地,素稱“佛天雨露,帝苑仙漿”的名茶“天臺雲霧”就産于風景奇麗的天臺山中,首創于僧侶之手。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蘇轼的《茶說》也提到茶,“性苦而堅密,蠹毒自止。”漢代名醫華佗、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都對茶的功用作了詳細的敘說。曆代不少名流學者還用“驅毒滅病”、“輕身換骨”、“還童振枯”、“明目益思”、“益壽延年”來敘說飲茶的好處。

   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時代,茶葉就作爲藥用,以後便成爲宮庭專用的高級飲料。春秋戰國時代,茶樹種植曾由四川、雲南傳入陝西 、河南、安徽、甘肅。後因茶樹喜溫濕、耐蔭蔽 ,而當地條件不適而罷。秦漢統一中國以後,茶樹又在長江以南的各地迅速地發展起來。

   東漢末年,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從叁國到南北朝,茶樹的種植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很快。魏晉南北朝以後,各地寺院林立,佛教鼎盛一時,而山中僧侶壽命都很長。究其內因,他們都有嗜茶的習慣。僧人曠日持久的坐禅,正需要某種興奮劑的支持,而茶恰好具有提神驅眠的功效。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疲睡見茶功”的詩句。茶樹終年常青碧綠,富有生氣,茶性淨潔,久飲益思。據史料載稱:我國有許多好茶和名茶都是僧侶發現和培植的。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曾寫過一首《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詩,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序中雲:“余聞荊州玉泉寺近清溪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其水邊有茗草(茶葉),灌生葉枝如碧,唯有玉泉真公常采而飲之,年已八十余歲,顔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熱異于他者,所以能還童振枯,扶人壽也。”日本著名寺僧榮西還著有《吃茶養生記》一書,專門論述飲茶的功用,視茶葉爲聖藥之本源,稱爲神聖藥品,有養生延壽之功。

   我國佛教僧侶修行的方式是“禅定”,即安靜地沈思,只能靜坐,不可臥床,又叫“坐禅”。茶葉中含有咖啡堿,可以興奮中樞神經,使肌肉的酸性物質得到中和,消除疲勞,提神益思,因此茶葉便馳名佛界。當時寺院內專設“茶室”、“茶亭”,布置得相當高雅。每天擊鼓飲茶,僧侶團團圍住,濟濟一堂,盛況空前,謂之“茶宴”。因此,在一些名山大嶽中的僧道寺院附近,常常墾辟茶園。而這些地方,往往又山高峰險,佳木參天,雲遮霧繞,陽光漫射,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爲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致出現許多名叢奇種,加之精采巧製,形成各種風格;外形或圓如絨球,或條索如眉;湯色或紅豔透明,或黃綠清澈;香氣或幽雅清高,或馥郁鮮濃;滋味或甘甜爽口,或濃強收斂;泡在杯中如“刀槍雲集”,似“龍飛鳳舞”。唐宋以後,各種名茶相繼出現,茶苑奇葩競放。

   隨著佛教的昌盛,僧家采製茶葉的規模也相應擴大。四川名山縣蒙頂山的“蒙頂甘露”便是茶中的珍品,據《名山縣志》載稱:蒙頂茶産于名山縣一千五百米的蒙山頂上。西漢甘露年間,蒙山茶稱爲“仙茶”,因其湯清色碧,片片勻淨,猶如雪花紛紛,好似綠霧結頂,嘗一口,幽香撲鼻,沁人心脾。到唐代時,蒙頂茶又列爲“貢茶”,並在山頂上建立了“皇茶園”,派專人看守,此茶專供皇帝使用。到了北宋末期,蒙頂茶譽爲“天下第一茶”。

   杭州靈隱寺佛茶是馳名江南的佛門名茶,這種茶葉是由寺院裏僧尼親自栽種、管理、采摘、炒製的。靈隱佛茶葉形扁平、光滑、翠綠、整齊,一經沖泡,湯水碧綠清爽,香氣四溢,經久不散;而且具有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明目聰耳、沁人心肺之功能。

   南宋時,日本僧人來中國朝聖,杭州靈隱、天竺等寺院,均是他們必到之地。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南甫紹明入宋,拜師取經的同時,還從杭州的寺院帶回茶種和茶具,將杭州佛教寺院的“茶道”帶回去傳入日本,靈隱佛茶遂成了當時中日兩國人民文化友好交往的媒介。

   杭州靈隱佛茶另一個與衆不同之處是用水亦很特殊,泡茶的水是著名的韬光泉水。水是從北高峰半山腰間的韬光金蓮池中用中間鑿空的長長的毛竹,一根連一根引到靈隱寺的。這種韬光泉水,清冽甘美,礦物質相當豐富,絲毫不亞于號稱“天下第叁泉”的虎跑水。用此泉水泡茶更是錦上添花,真可謂“名茶名水,雙美俱備”。

   我國茶葉的發展經曆了漫長曲折的道路,到唐宋以後,栽培和製作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巨著《茶經》,就是曾當過和尚的陸羽所著。相傳,陸羽出生後,因家境貧寒而被棄在河邊,被一老和尚拾回,留在寺中撫養長大,這也是茶葉與佛教因緣的一段佳話。 名山多寺廟,名山出名茶。我國四大佛教名山,除五臺山因地處山西東北,自然環境不適合茶樹生長外,其它的均産茶葉,且有名茶。如四川峨嵋山的“峨嵋峨蕊”;浙江普陀山的“普陀鳳尾”;安徽九華山的“九華毛峰”。此外,江西“廬山毛峰”,浙江“天目青頂”,安徽“黃山毛峰”、“天柱劍毫”,福建“武夷岩茶”,湖南“君山銀針”等等,都是名山出名茶,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茶,因其自性高雅,常被用作待客佳品,甚至被奉爲取代酒的祝天祭祀聖品。

   茶與僧相伴成趣,也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代名僧皎然在《飲茶歌》中寫道:

   “一飲滌昏寐,清思朗爽滿天地;

   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叁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

   世人飲酒多自欺。……”

   由此不難看出中國茶的文化源遠流長,以及僧與茶的密切關系。當你在遊覽佛教寺院廟宇,瞻仰祖國燦爛的古代文化之時,若能把盞品茗,則更是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摘自《香港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