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無得生清淨心
陳一陽
人的佛性在自己心裏
中國有句古話,說“相由心生,相隨心改”。而佛法中說:“萬法一心。”《般若經》五百六十八卷中說:“一切法,心爲善導,若能知心,悉知衆法,種種世法皆由心。”所以,“相”和“法”都是“心”的産物。
修行,最根本的還是修心。
佛學認爲,人人都有“如來藏”,即都蘊藏著如來佛性。那麼,人的佛性藏在哪裏呢?就在人們自己的“心”裏。
正如六祖慧能所說的:“心是地,(佛)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他因此而提出“即心即佛”的觀點,認爲“我心自有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這樣,就把抽象的如來佛性與具體的人心之間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慧能創立的禅宗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著名,禅宗所以又稱爲“佛心宗”。
我們說過,禅宗思想來源于《金剛經》,慧能關于“心”的一系列觀點,就是從《金剛經》“清淨心”思想發展而來的。
最美好的經驗是神秘的體驗
所謂“念”和“得”,其實也就是“心”的問題。修行的層次之別,根本上也就是“心”的層次之別。俗話不就有“粗心”、“細心”之別嗎?對于“心”的研究,現代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作了許多研究分析,但似乎有一個不足之處,就是他們本身大都缺少宗教修行或現代氣功意義上的對“心”的體驗。
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有這樣的體驗,他曾經這樣說:
“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神秘的經驗。它是堅守在真正藝術和真正科學發源地上的基本感情……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爲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爲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我的世界觀》)
愛因斯坦們所還“不能洞察的東西”,所謂“神秘的經驗”,都屬于“心”的範疇。所以,對“心”的研究仍然是一個“謎”,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而佛學所提出對“心”的層次的劃分以及相應的境界學說,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以有益的啓示呢?
平心靜氣對待種種欲念煩惱
怎樣“生清淨心”呢?《金剛經》說的就是要“無念無得”,不要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這些“相”啊、“法”啊之類,應什麼都不要執著,才能生清淨之心。
同樣,對于所謂“淨心”,也不要執著,套用一句“叁段論”,即所謂“淨心者,即非淨心,是名淨心”。正如慧能所指出的“此法門中,坐禅元(原)不著心,亦不著淨”。爲什麼呢?因爲“凡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
所以,慧能講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就特別強調以“無念”作爲修行的宗旨,無念心自淨,心淨才無相、無住。
淨心,也可以說即是心靜,正如俗話所說,在大熱天時,“心靜自然涼”,對于人的種種欲念煩惱,也應提倡平心靜氣來對待。
順便說說,孔子說過“仁者靜”。老子說“靜”就更多了,如: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誰能夠在這渾濁中鎮靜下來,使它們慢慢地澄清。)
“歸根曰靜,是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回複到本源,就叫做清淨。清淨就是恢複本性,恢複本性就叫自然,認識自然叫明。不認識自然,就會輕舉妄動,招來災禍。)
“靜爲躁君……躁則失君。”(靜是躁動的主宰……妄動會失去主宰的地位。)“清靜可以爲天下正。”(清靜可以成爲天下的統禦者。)
“致虛極,守靜笃。”(努力追求虛寂,保持清靜現實。)
可見,在關于“淨心”、“靜心”方面,儒、道、佛是相通的。
一竹摘自《東方妙智慧〈金剛經〉白話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