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歡喜受戒(林月眉)

  菩薩歡喜受戒

  

  林月眉  

   提起戒律,大部分的人不是感到害怕,就是認爲戒律是束縛、捆綁、使人不得自在,做事得要瞻前顧後,生怕不小心犯戒。更有人認爲自己不可能做錯事,不用懂得律法,也不必去受什麼戒來保證自己不犯錯。

  戒律是佛子的防腐劑

   如果從戒律的作用來看,聖嚴法師指出,想要得到清淨自在的生活,學習持戒是最好的方法,因爲戒律是佛子生活中的防腐劑。此外,若從梵文的原意來看,“戒”的意思是清涼,也就是說戒律是幫助人們消降熱惱的清涼妙藥。尤其現代社會充滿了誘惑,而人一旦被欲望或誘惑吸引時,就像熱惱當頭,無法自在,這時戒律就像一帖清涼劑,讓我們清醒,而不會做出因一時熱惱造成的錯誤或遺憾。也因此,戒律是保護我們身心清新健康的防腐劑。

   對一般在家居士來說,經過叁皈儀式,正式成爲佛教徒之後,多半會開始展開種種修持的功課,也因此會面對是否要受戒,或應該受什麼樣的戒的問題。

   在佛教當中,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五戒的內容與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懇切地求受並持守,便會體驗到持戒的喜悅。此外,如果不斷精進修持,也生出強烈願心,希望解脫、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爲學佛修行的最高目的,那就可以求受菩薩戒與八關齋戒。上述叁種戒都是在家居士可以求受、持守的戒法。

  幫助遠離苦惱的五戒

   五戒的內容很簡單,即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淫與不飲酒,這些戒律所面對的,大部分是一些會讓人産生煩惱的行爲或不良習慣,如果能透過持戒的力量,慢慢調整,就可以逐漸遠離苦惱。

   不殺生 主要是指不殺人,但是因爲大乘菩薩道強調慈悲心的長養,所以雖然不一定要吃素,但能夠素食會更好,也可以跟有情衆生結下善緣。

   不偷盜 除了不去偷竊他人物品之外,也不能刻意損壞他人的財物。

   不邪淫 不發生夫婦以外的男女關系,這條戒律對充滿不當誘惑的現代人來說,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不受傷害的最好保障。

   不妄語 除了最嚴重的“未悟言悟”之外,對現代人來說,不妄語其實還包括了不說虛妄不實的謊言,不講挑撥離間的話,不口出惡言及不說沒有意義的散心雜話或無聊的花言巧語。

   不飲酒 飲酒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是飲酒之後容易犯下前面四條戒,也就是酒本身會讓人失去理智,因此佛教特別有一條不飲酒戒。在現代社會中,這條戒律也應擴大而包括一切毒品、麻醉藥品。

   面對價值觀混淆、人際關系複雜且充斥誘惑的現代社會,五戒的存在更爲重要。例如外遇頻生的問題,可透過持守不邪淫戒,而增加夫妻間的信任度。不妄語戒可以減少因語言産生的誤解和紛爭;不飲酒則能讓人身心清明,隨時保持在最佳狀況。

   另外,如果因爲生活或工作環境的關系,不便受持全部的戒條,例如需要應酬飲酒等,則可以先選擇部分自己能持守的戒條,等以後有機會再增受未受的戒。這在受戒儀式當中,就是所謂的受“多分”戒及受“少分”戒的差別。

  自利利他的精進菩薩戒

   五戒之外,如果希望更精進修持,就可以考慮求受菩薩戒。菩薩道的自利利他精神,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指標。而一個想成就菩薩道的修行人,受菩薩戒也就成爲自然的進程了。

   菩薩戒的內容爲叁聚淨戒,即“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這種發願以全副心力修學佛法、護持佛法,以及弘揚佛法的精神,具體的展現就是大衆在早晚課中都會持誦的“四弘誓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另外,如果向往出家人清淨自在的生活,但在現實生活裏卻無法實現,也可以選擇每個月陰曆的六齋日,受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的內容涵蓋了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與不飲酒戒,另外不邪淫戒改爲不淫,然後再加受叁條戒:

   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因爲若想修持離欲行,則妝扮自己或觀賞娛樂性的節目,容易讓人沈溺在享樂的境界,無法清淨身心。

   不坐臥高廣大床 高廣大床則是象征優渥的物質享受與感官覺受,也是容易讓人陷溺的情境。

   不非時食 過了中午之後,就不進食任何需要咀嚼的食物。

   不論所受持的是五戒、菩薩戒或八關齋戒,我們每持一條戒法,就可以遠離一分自己難以掌控的煩惱習氣,而得到一分身心自由。在一次又一次以持戒調整自己行爲的同時,我們可以逐漸察覺自己的轉變,除了比較不會輕易受到外境引誘外,身心也能更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