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書時代神格的升沈
于淩波
婆羅門教繼承吠陀教,也是一個多神的世界。四吠陀時代,衆神分布于天空地叁界,有叁十叁神、即叁十叁天之說。除此之外,尚有名目繁多的低級神祗,如乾闼婆、梨布斯等。而叁界的主神,常隨著時代的需要而有所升沈。雅利安人移居恒河流域後,征服土著的戰爭漸形減少,戰神因陀羅因之失勢,代之而起的是生主神。生主神是宇宙最高的原理,是宇宙的支配之神,也是祭祀的主神。生主神生天空地叁界,支配叁界的太陽神、風神、河神。生主神生叁吠陀,生叁光明,生人類及生類—生類,是人類以外有生命的動物。生主神從它的口、胸、股、足等處,生出不同的神和人。總之,生主神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主宰。這到後來演變成“梵”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中生出婆羅門,從脅部生出刹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種姓的貴賤,這是創造神的旨意,這也爲種姓製度建立了根據。後來佛經中稱聖化後的佛陀是由右脅而生,那是一種“通說”,凡是刹帝利種姓全可說成
是右脅而生的。
到梵書時代的中期,生主神漸次失去了主宰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梵”。梵成了宇宙的最高原理,當然這其間尚經過相當複雜的演變。最初,梵是附屬于生主神的,叫做“ 初生梵”。後來逐漸演變成梵和生主是一,成爲“生主是梵”。最後梵代替了生主的地位,成爲宇宙最高的原理—梵生諸神,梵是天地之主,天地由梵所護持。至此,梵完全取代了生主神的地位,具有創造神兼主宰神雙重性格,此時稱爲“自存梵”。至了奧義書時代,演變爲“梵我不二”、“梵我一如”的理論。
梵書和森林書時代,印度的文化中心是在恒河中遊,且繼續向下遊拓殖。這時雅利安人之間也不斷發生內戰,部族間酋長的小王,合並小部落而成爲大國王。存留的小國也成爲大國的附庸。大國的王權擴大,許多本來是選舉製的王國,也代之以家傳世襲。個人擁有土地財産,國王課人民六分之一的租稅,這就逐漸演變成有如中國古代封建社會。
婆羅門種姓高居四種姓的首位,後來佛經中提到四種姓時,改變了四種姓的順序,把原來居于首位的婆羅門改爲第二位,變成刹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是有意貶抑婆羅門的地位,但與傳統習俗就不符了。
在婆羅門種姓中,僧侶—即是司祭者,是特權階級。婆羅門也有爲王室服務的,但都是王師、大臣高位。也有是教師、地主等職業。僧侶是世襲的(當然要娶妻生子),他們主司祭祀、教育、文化,有解釋經典的大權,他們把經典解釋得神秘難懂,把祭祀儀式改變得繁瑣萬端。到後來,刹帝利王族爲了解除婆羅門主義加給自身的束縛,策動開明的婆羅門學者,發動思想上的革新運動,這樣,就有了反對儀式主義的奧義書的産生。
摘自《人間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