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出家成道
講者﹕菩提比丘
譯者﹕心承比丘尼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裏,紀念觀音菩薩的出家成道。大家都知道,觀音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薩之一。在印度觀音菩薩是現男相,梵文稱作「Avalokiteśvara」。但在中國,他被轉換成現女相。「觀音」這詞,或具體的稱「觀世音」,意指「觀世間音聲」。
觀音被尊崇爲大悲菩薩,因此我們說「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但觀音也修出離行,這出離行是基于對人生之苦的深思,爲什麼我們說人生是苦?
這理由是因爲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我們出生,我們成長,享受著我們的生活,因此生命裏確實包含著喜樂。但是之後,我們逐漸衰老,承受病痛,最終不免一死。佛教教導出生和死亡不只發生一次,確切地說,我們生、老、死很多次,也就是無數次,這是輪回的意思,也就是生死的輪回。我們無數次的在六道輪回裏出生,凡是有我們的出生,終必有我們的消逝,然後我們接續到下一個新的生命。在生死輪回裏是不安穩的,即使我們變得富有,權力很大,享有盛名,我們終不免老、病、死。當我們清楚和深刻地領悟到這一點時,我們的心趨向于出離。
佛陀本人曾是王子,居住在皇宮裹。但他認清老、病、死的真相,因此他放棄了奢華的生活,爲他自己和這個世界尋求解脫之道。千百年來,佛弟子效法佛陀的典範,而「走向出家」成爲比丘和比丘尼。我們成爲比丘和比丘尼,並不是要過安逸的生活,而是爲了培養聖道,也就是學習佛法和禅修,以增上我們的出世智慧。藉由出世的智慧,我們可以斷除所有的煩惱,從生死裏獲得解脫。
觀音,一個偉大的菩薩,也遵循佛陀的典範,遠離在家的生活,培養聖道。經由觀世間的音聲,她獲得了證悟。在獲得了出世智慧後,觀音立下大誓願,要利益世間的衆生。這些誓願,完美地呈現于《法華經‧普門品》。
由于觀音的慈悲願力,虔誠的佛教徒在遭遇困難時,都會稱念觀音的聖號。當病苦折磨時,在面對危險時,在需要幫助時,我們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但重要的不僅是稱念觀音聖號,而是法隨法行的遵從觀音的實例來修學,也就是經由實踐出離與慈悲,來效法觀音的典範。
即使你不能離家過出家的生活,當你在家時,你應當學習舍離世俗樂, 盡量過簡樸的生活,少欲知足。明智的運用你的時間,不再以自我爲中心,學習謙虛和樂于助人。嘗試投入更多的時間來修行佛法,認清佛法的修證,是唯一永久的離苦之道。
追隨觀音的典範,可經由實踐各種慈悲的善行。我們與許多遭受貧窮、饑餓、和病苦的人共有這個世間,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遠離苦厄。我們也許不能像觀音那樣實踐大悲願力,但我們可以是小觀音,小觀音可以從我們的收入裏捐款給慈善事業,去與饑餓、貧困、和疾病作戰,我們可以伸出援助之手給朋友、親戚、和鄰居。我們可以先發小的慈悲願,在將來時機成熟時,將轉變成大悲願力,這是最佳禮敬觀音的方式。成爲一個善良,並且親切待人,樂于助人,和富有慈悲心的人,這就是我們遵循觀音的典範。
摘自《美佛慧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