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使人長壽
李德才
人類的生存除物質食糧外,還需要有精神及靈魂食糧。宗教信仰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人類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後所産生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的精神依托及靈魂所在。在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不論哪個時代、哪個民族,都存在宗教和信仰,甚至有些民族的文化就是以宗教的文化爲核心。宗教信仰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程度。誠如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言:“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
奧地利著名精神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指出:“20世紀人的生活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即存在的空虛和孤獨。”巴爾紮克也曾經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的就是精神的孤獨。”而宗教主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給人以最大的精神慰藉。經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證明,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論男女,他們都比沒有信仰的人壽命要長,患中風、抑郁症、高血壓、心髒病、疑難雜症和産生焦慮不安情緒的可能性也比較小,自殺率更是遠遠低于一般人。
美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用28年時間,對大約5000名加利福尼亞人進行跟蹤調查顯示,有宗教信仰的人血液中白細胞的指數一般都很低,即使患了艾滋病等頑疾,他們的病情也會比沒有信仰的人要好些。得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定期參加宗教活動的教徒,要比那些從不參加的人平均壽命長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勞森醫生研究發現,有信仰的人比一般人心血管死亡率低50%,肝硬化患病率低74%,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低89%,另外在接受心髒手術或器官移植手術後,不僅不易引起並發症,而且康複期也短。在全美162個醫院裏,已有六分之一開設了有關信仰與健康的課程。科學家們經過反複研究得出結論:人是社會性動物,運動雖可延長人的壽命,但僅靠體育活動來健身未免就顯得太狹窄了;長壽與健康的關鍵固在生理,但更在精神和心理;有宗教信仰的人能通過靜思的心理作用使身體受益,而平衡的心態有助于增強身體的自我治愈能力;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平安、喜悅、愛心、自尊、祈禱等,會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從而使我們的身體大大提高抵抗各種疾病的能力。
我們知道,宗教大都是勸人爲善的,並且信教的人大多都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並感覺比較快樂。佛教講:“素懷悲憫之心,常存救度之態。”《法句經》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孔子曰:“仁者壽。”又曰:“仁者,愛人”;“大德必得其壽”。北宋易學家邵雍曰:“始知行義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壽人。”《左傳》雲:“有德則樂,樂則能久。”都說明了信仰者積德行善可得健康長壽等福報的道理。我國傳統醫學認爲,心善德高者五髒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相反,心惡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現代醫學認爲,善行能使人大腦分泌出一種天然的鎮靜劑,可使人獲得內心的溫馨,有效地解除心中的煩惱;而坦然愉悅的心情有助于增強人的免疫功能,能使神經系統及時溝通骨髓與五髒,産生抵抗病菌、病毒感染的細胞,因此免除疾病的侵蝕。一個樂于助人,處處行善,並能與他人融洽相處的人壽命較長;而一個心懷惡意,常損人利己,脾氣暴躁的人,要比正常人患病死亡率高出許多。美國癌症協會近期宣稱:當某些癌症在醫學中找不到辦法時,我們有時會在教徒的祈禱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物理學家發現,我們這個世界上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物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使我們的世界表現成目前的樣子。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經過20多年的臨床統計分析後,得出結論:人在各種不同的意識和精神狀態下,有其不同的身體振動頻率及相對應的能量指數。同情、理解和善心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並使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增高,進而改善其身心健康;而當心中想著邪惡的念頭時,就會導致身體中的粒子振動頻率降低,因而削弱自己的健康。如一個人在覺悟時的頻率對應能量指數是700~1000,在安詳極樂時是600,在甯靜喜悅時是540,在愛與崇敬時是500,在理性諒解時是400,在寬容原諒時是350,在希望樂觀時是310,在勇氣肯定時是200,在驕傲輕蔑時是175,在憤怒仇恨時是150,在恐懼焦慮時是100,在憂傷懊悔時是75,在冷漠絕望時是50,在罪惡譴責時是30,在羞愧恥辱時是20,其中以振動頻率200的能量指數爲健康分界線。
這些研究成果,與佛教教義不謀而合。佛教經常勸人斷惡行善,以求幸福安樂的生活。如《法句經》曰:“惡生于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無量壽經》雲:“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可以說,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論,是徹底究竟的诠釋;而佛教信衆因踐行斷惡修善、自度度他的菩薩道精神,所得到的無數安詳果報,就是最佳的例證。
此外,宗教信仰能賦予生命以全新的意義與價值,能給人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勇氣及無窮的力量。而信仰的缺失會使得人們的精神家園雜草叢生,過分的功利追求會導致社會道德的滑坡、生活環境的惡化等。放眼當今社會,雖有各種法律和製度的保障,但各種不和諧現象層出不窮,原因在于法律和製度只能限製、約束人的行動,卻無法規範、淨化人的心靈。因此,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最大危機不是社會危機和經濟危機,而是缺乏真正信仰的心靈危機。
綜上所述,宗教信仰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社會的和諧安定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宗教教理、教義中的很多積極因素,值得在社會民衆教育中積極提倡,並不斷發揚光大。
摘自《報恩》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