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靜坐一須臾
宣化上人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一須臾,包括無量大劫。無量大劫不離開現前一念;現前一念沒超出無量大劫。能夠靜坐一須臾,這時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相,沒絲毫妄想,一念不生,萬緣放下。這時候縮無量劫爲一念,放一念爲無量劫。若能靜坐一須臾,或半個小時,或叁、五小時,甚至七晝夜,還是靜坐。這時候,真達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種功德,比你造恒河沙數七寶佛塔還大。爲什麼?因爲建塔的功德是有形相,故終歸斷滅。若能達到無身心、無世界,這時自己的般若智慧現前,這種智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嗅之無味,但菩提覺性宛然存在。
若能須臾間,在很短的時間內,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與本來佛性相應。本有佛性能照了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因爲被無明遮蓋,本有的太陽光(智慧)不現前,被烏雲遮蓋了,而天昏地暗,于是分辨不清,以是爲非,以非爲是,認賊作子,顛倒妄想,故流浪生死,拔不出腿來。這些人也不願拔出腿來,離開生死妄想——多苦!
唐朝的沩山老人,在湖南沩山修道,得到靜坐一須臾之定力。他將金銀財寶、親戚朋友,及一切五欲皆置之度外。沩山老人,雖不求名利,但時間久了,人人皆知,遂有很多人上山供養、親近他,以求福求慧。這個好名譽被當時的丞相裴休曉得了,于是也上山拜谒。見到山上只有一所簡陋茅蓬,連床也無,只有蒲團一個。老人常常坐在上面,人來他也不動,人走了他也不管;也不迎賓,也不送客。
裴休想:這位老禅師連廟也無。我現在有的是錢,不如供養他蓋廟吧!于是命隨從拿出叁百兩銀子。沩山老人也不接受,也不拒絕。茅蓬裏有一堆草,裴休把銀子置于草堆中而去。
事隔叁年,裴休想:廟大概建好了,去看看吧!上了山後,發覺還是破茅蓬一間,什麼廟也沒有造。裴休便打了一個妄想:“人給他錢,他也不造廟,仍然現出貧苦相來,不知把錢拿到那去了?”于是問沩山老人:“禅師!我給你造廟的銀子,你放在什麼地方了啊?”
沩山老人雲:“你從前放在什麼地方,就到什麼地方去找。”裴休走到草堆邊,看到銀子原封不動仍放在那裏。裴休又打了一個妄想:“這位老禅師真是懶得要命,給他錢他也不會用。爲什麼愈修愈愚癡呢?”這時沩山老人告訴他:“你既然以爲我不會用錢,你還是拿回去做旁的用好了,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廟。”裴休始知這位禅師有來曆,乃發心爲他建廟。雖然造了廟,卻不知培養自心智慧,不如沩山老人在裏頭造智慧廟。人能夠不動妄念,不打五欲妄想,這才是真修道。
摘自《人生要義》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