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生活學
遊乾桂
佛家的實踐學問,其實是一門高深的“生活心理學”,“學佛”,或許可以對把它解釋成學一種“自在”——一種能使生活變得更加圓融快樂的方式。人要去煩惱、淨身心,才能幸福快樂,修行不能離開生活,否則就無法爲生命注入希望與活力。
任何一門新興的觀點,都必須經過臨床考驗,作爲修正的依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有了臨床經驗的充實,讓它更接近事實;榮格也因爲臨床經驗與弗洛伊德所得的面相不同,而創立新心理分析學派。佛家生活學類似心理學“理論”與“臨床”運用的對照。
我也許可以很牽強地說,生命的改變來自于“悟”的醒覺,一個原先對名利汲汲營營的人,在一次生死交關後,或許能看徹繁花落盡的人生真貌,這種變化便是佛家所言的“悟”。
明白生老病死如同春去秋來的人,人生比較近似琉璃光體,清清淨淨;相信人的一生,不是絕對用錢才能活得好的人,才能不把自己當作“機器人”使喚;認爲財帶不到來生的人,才有望服從“夠用就好”的生活哲學;惟有懂得自問“快樂嗎”的人,才會營造生活情趣;願意停下來看山看水看風雨的人,生活才能悠遊有勁!能夠伫足陽臺,欣賞夜空中久違了的星星、月亮的人,生活才會惬意。
這些轉變都在“一念之間”,但這一念很難!
富有時吝啬、貧窮時慈悲,就是一念的轉變,但這一念有人花了整整一輩子。健康時揮霍青春、重病後珍惜生命,也是一念之間,但這一念卻必須在生死關前走上一回。
每天像極了蜜蜂的人,有一天突然疼起自己,悠閑地在家裏的落地窗前與朋友品茶聊天,也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往往是在失意之後形成。
人,其實都會悟的,只是“時間長短”的差異而已,有人叁十八歲就靈臺清明,有的人到七八十歲,還貪婪無度;有的人四十歲就懂得慈悲布施,有的人活了八十歲還求大富大貴;有的人叁十五歲時,已明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禅理,有的人到了九十歲還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
一念之間,就像佛家的“悟”,相信人只是叁十叁重天的滄海一粟而已,就如同我在太平山裏,細數夜天裏的星辰的心情一般,數了五百多顆,還是一望無垠,那一刻才理悟了自己的渺小,原來人再怎麼爭,也爭不過天的,終于了解順天知命的道理。
天外有天,讓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人的渺小,所以我要好好活著,我想到死是真理,所以我要好好活著;你呢?
摘自《用佛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