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寶藏
智願
幸福,這兩個字是多麼溫暖可愛而令人羨慕的詞語,誰不在熱烈地歡迎它,誰不希望它早日降臨到自己的身上。試問芸芸衆生,哪個不願遠離一切災患痛苦,但願自己走進幸福的樂園?換句話說,幸福,是人生第二生命,成爲人類生活中最需要的東西,而爲人類所共同祈求的精神滋養品。但可惜這個充滿鬥爭殘暴的時代,走遍天涯,差不多沒有一片安靜而和平的樂土。我們生存在這個五濁惡世做人,明知道這社會的道路上,艱難危險,滿布著陷阱,但爲著生活,不得不挺起胸脯來,向前邁進。可是所遭遇的,是失敗的多,成功的少,理想中的幸福,終究不容易達到。這種遭遇,誠然是人生最大的缺憾,然而,人到底是人,人是最靈敏而又最善于貪求享受的動物。尤其是現代科學在不斷地進步,人類多少都受到唯物論的影響,而傾向于現實。爲了爭取未來的幸福,和彌補人生的缺憾,所以沒有一時一刻不在掙紮中奮鬥。可惜這些奮鬥的人都不知道因果的定律,更缺乏正確的理智。因此在自私的觀念下,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要達到目的,就不擇手段,爲了追求自我的享受,不顧他人的困苦艱難。一人如是;一家如是;一國如是,于是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愈爭愈貪,越貪越嗔,貪嗔皆由于根本的愚癡。
然而,幸福究竟是什麼呢?這在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以爲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首先有健壯的身體、漂亮的容貌、豐富的財産、崇高的地位,這可算是根本幸福吧?相反的,假如一個人,生來就身體衰弱,五官不正,再加上地位低下,衣食不周,這當然是世間一個不幸福而最可憐的人了。拿佛菩薩的眼光看來,不但殘廢疾病的人是痛苦,就是生活美滿,自命爲幸福的人,也是痛苦的。總之,人類的痛苦是無窮的。所以佛說,這一個世界,是痛苦的世界;這個人生,是痛苦憂患的人生。那麼,即使現在社會上,有少數人,或者自己以爲是幸福的,但也不過是短時間的一種夢幻泡影,哪裏是真正的幸福呢!所以我爲這一類的人定一個名詞,叫做虛幻不實的幸福。
假使有人問我說:現在是原子時代,科學發達到極點,工業進展,物質文明蒸蒸日上,盡其征服自然之能事。你假如從另一方面看來,戰爭的火焰,原子彈的威脅,不也是因科學發達而賜給我們的痛苦嗎?科學賜予人類的幸福,是含著血和淚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我以爲要解答這個問題,唯有佛教。因爲唯有佛教的真理,才是人生幸福的指歸。佛教,是世界上一種具有高深學理的偉人宗教,它的創始者,是一位人格非常崇高、智慧極其圓滿的大覺者——釋迦牟尼佛。爲了消滅當時不平等的製度,爲了尋求人生真理,所以犧牲他的王位而出家的。因此他在冷靜而積極追求真理之下,終于沖破了人生的迷惘,揭露出宇宙萬有的秘密,發現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獲得生命的究竟解脫。所以慈悲、平等,成爲佛教的精髓,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可說是整個佛教文化的本質。
“慈悲”兩個字的定義是什麼?是給予人快樂和拔除人的痛苦。有了慈愛的懷抱,才能給予一切衆生快樂;有了悲憫的同情,就能普遍地拔除一切衆生的苦痛。儒家的仁愛,耶教的博愛,墨子的兼愛,只是局限于人類;佛教則對于凡有靈知、能活動的生命都是一視同仁、平等愛護,所謂以平等看視衆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因爲佛的慈悲,是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爲出發點,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是已覺悟的,衆生是未覺悟的。佛與衆生之間,在性理上是沒有絲毫差別的。不但如此,釋迦牟尼佛說宇宙萬有的形成,是因緣和合而生,但沒有本性的,這真理實在是綜合了唯心、唯物、一元、二元、多元,各種哲學的總和體,不但比它們更圓滿而且更透徹;它的真理,是破除人生痛苦和光明暗蔽的原子彈,然後,深入世間,利益衆生,領導人類向著光明大道上邁進。自己、他人皆同樣的得到解脫與快樂。你要得到無上最高的幸福嗎?你如要的話,佛教是最幸福的寶藏。
摘自《佛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