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目的(法難陀)

  生命的目的

  法難陀著 岚若譯

  本分是本分之因,行善是行善之緣,而人生既是爲本分,也是爲行善。本分和行善並不能以理智來了解。善良的道理本身就很完美而不需要推導。讓我們尊重本分,敬仰善良,讓我們高歌菩提,認識生命的價值,從而實現生活的目的,因爲群而存,孤則亡。

  事實上,一個人只要同自然相協調,能對自然的呼喚作出正確的反應,他就能生存。也就是說一個人活著並不是因爲他自身具有生命,而是因爲在他的周圍存在著生命力,這就好象空氣中氧分太少人們就會終止生命。飲用水和食物的缺乏也會産生同樣的結果。

  沒有一個人可以向生活要求什麼。因爲,從廣義上說,人離開了自然和環境就不能生存。所謂獨立存在其實就意味著束縛。然而,沒有人希望被束縛,所以人們應明智地放棄所有個人的要求。

  我們知道個人是社會的一員。人們所稱道的美德通過同其他人的交往中體現出來,而且一個人最大的快樂來源于同他人的交流中。

  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目的。綠色的草木裝點著地球母親,並把自己奉獻出來,以飨其它;參天大樹給大自然增添美色,又把其果實和花朵獻給人類。燃燒的火,流動的水,飄流的空氣都證實,它們的存在不僅是爲了自己,而且是爲了他人。

  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自然來學做善事。這正是一個人所需要,因爲善是至高無上的。

  社會總是受到個人的影響。爲自己或替別人行善,這兩者之間沒有多大的區別。好人和惡人同樣地影響著社會,惡人不但傷害自己,也損害別人。行善有利于自己,也有益于其同伴。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能爲自己獨留一席之地,離開了社會,個人就不可能生存。出家人生活在森林中,而森林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一靜默的社會。世俗社會不適合于聖人,而聖人的社會也同樣吸引不了俗子。聖人言:森林是令人愉快的,卻無法吸引世俗之人。森林中充滿安靜;社會上存在暴力。靜默也許同暴力截然不同,但兩者都不是消極的。聖人受靜默的影響,正因爲它是積極的。

  環境塑造人類。人們所說的個人本身也是一個環境,他索取的不是自己本身,而是其所處的社會。

  一個人的所作所爲能影響別人,一個人的生存則依賴著別人,社會就像由許多個體組成的鏈條,無論哪一節掉了都會給其它帶來影響。“觀其友而知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個人是社會必然的一部分。

  事實證明:獨立存在的個體是不存在的。如果獨立是獨自一人,那麼獨立只能是孤立,但是一個身處孤立的人又怎能避免空虛?

  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世界的生命,這也就是生活意義的所在。

  人們知道了這一秘密就會有目的而行事,這就意味著做好事,或者做一個好人。一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人,努力追求其目的,他就不會再被“怎樣才能做一好人”這一問題所困擾。

  勤奮永生之路,懶惰是死亡之路;勤奮之人能獲得永生,而懶惰之人則等于已經死了。

  一個消極的人如再忽視本分,就會被懶惰所吞噬,正如工具不用就會生鏽。人的思想就是工具,不用則會被伺機而動的懶惰所侵蝕。

  從事任何一項事業都是在爲社會作貢獻,也可以說是服務或是奉獻。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奉獻。奉獻可以帶來幸福,社會也會因此而和平繁榮。

  追求無上覺悟的菩薩需要培養和保持十善,而布施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布施並不是出于同情而對乞者的施舍,也不是因爲虔敬而對聖人的貢獻,布施是自我的摒棄,這就是奉獻的目的。布施就是自我權利的放棄。

  我們不能狹隘地使用奉獻。沒有自私的行爲可以說是奉獻,而對一個極其正直、誠實的人來說,奉獻可能成爲他的信仰。

  一個責任心強的人把事業當成某種享受,無論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這樣他就具備了奉獻精神。勤奮、忠誠、積極也是奉獻。而那些虛僞、懶惰之人則無奉獻可言。

  懶惰使人墮落,使人消極。

  窮人爲了工作而犧牲自己。他們之所以有勇氣,有忍耐力,是因爲他們被貧窮所迫。

  當今社會缺乏幸福,就是因爲那些懶惰之人忽視了他們的本分。他們休息的時間遠遠超過他們的所需。只有勞動的人才需要休息,也才應該休息。

  不勞動的人就不應該休息,因爲生存是有目的的。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這是自然規律,所以,懶惰之人就是犯罪。違背了這一規律,邪惡就會滋生。像其它的自然生物一樣,人類也必須運動,必須有所作爲來滿足大自然的需要。一個無所事事的人將自食其果而痛苦終生,他會因爲疾病纏身而最終走向毀滅。

  工具越用越不易生鏽,其生命力也就越長;積極之人很少有病,因而長壽。願本分的實現,給我們帶來和平與繁榮。

  摘自《法音》1992年8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