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靜坐
◎定真
最基本的修養法
靜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修養身心的一種重要方法。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有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爲身和心兩方面,除身上所發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欲、憤怒、憂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作心病。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身病,對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視。實際上,身病的發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虛氣弱;而心虛氣弱,主要是由于憂思驚怒,心神惱亂所造成。凡貪食、貪得、貪勝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貪之不得,勢必生瞋,貪瞋發展的結果,可以使心蕩氣促,膽驚肝火旺,六脈振動,五髒沸騰,因而氣血耗損,風寒暑濕,也都乘虛而入。各種藥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時,假使不從根本治療,那麼雖一時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隨時有遭其侵襲的危臉。人們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設法安定思想,降伏煩惱,甚至有貪得無厭,縱欲忘身的,這樣處處與自己過不去,神志既然渙散,氣血便失調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這是非常可惜的。據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時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堿,這些物質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相反終日郁悶憂傷,貪瞋癡慢,就會使這種有益激素分泌紊亂,內髒器官功能失調,發生胃痙攣,引起血壓升高,造成冠狀動脈閉塞,還特別容易引起心髒病。 所以我們要求身體的健康,自應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須先補氣,要補氣就須先養性,要養性就須先調伏煩惱妄心,使 心不動搖,自然精氣內充,抵抗力強,疾病便無從發生了。
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于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卻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的迷妄,獲得究竟的安樂,所以靜坐的確是最基本的修養法。
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人體的構造,是非常複雜精妙的,它能夠成爲一個完整的個體,主要是依靠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作用,所以前蘇聯生理學家N.兀.巴甫洛夫(1849-1936)特別強調大腦對于整個生理活動的重要性。同時根據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人體機構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維持,一方面攝取體外的養料和氧氣供給于體內的器官,一方面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料排于體外。這種物質交換的現象,就是所謂“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作用,是沒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髒、脈管、淋巴管等循環器官,來循環不停地運行血液到全身。心髒包括四個髒,即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動血液的器官。脈管有動脈和靜脈;淋巴管遍布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到動脈管,一面攝取廢物,送到靜脈管。血液的循環,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呼出碳酸氣,吸進氧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爲紅血輸送到動脈,經體循環一周,約需時二十四秒,一晝夜共計叁千六百周。我們呼吸的次數,一晝夜計二萬多次,所吸入的氧氣,共計叁百八十多立方尺,這種可觀的工作,我們平時自己並不知覺。假使我們能呼吸正常,血液運行沒有阻滯,身體便能健康;一有阻滯,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滯而生百病,有下列幾種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發揮吸收氧氣和吐出碳酸氣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積儲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實,每每發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調和。叁、內髒器官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腦控製,在生理學上叫作不隨意肌。當我們睡眠時,雖全身靜止,但它的作用,並不稍停,一般說來,不能以我們的心意來左右它,所以當它阻滯而病,每使我們來不及預防。四、心髒跳動時,對于動脈接近而有力,至于靜脈管,則是從頭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髒跳動力量的影響,比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滯。根據上面的分析,可見人身的血液,正象鐵路的運輸,宜于流通,運輸停滯,物資必然積壓;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辦法來輔助血液的運動。唯有靜坐一法,能使大腦皮層的活動趨于鎮靜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機構的工作更爲順利協調。同時呼吸因練習而得調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橫膈膜上下動作,腹力也得緊湊,可以逐出膜部的郁血,返歸心髒,再由心髒逼出鮮血,輸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內髒的感覺,就可使不隨意肌也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心髒的跳動,也自然循序而有力。這樣,血液循環便十分優良,而新陳代謝的作用,也就圓滿,疾病便不易發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預先知道,使它不久複原。治病在未發之前,較一般病後而忙于求醫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人身有生理的、心理的兩方面,我們從事修養,固然對身心兩方面都不可偏廢,而心理每每更能影響生理。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覺面紅耳赤;內心有所憂煎,不覺發白貌悴,這是心理影響于形體;愉快時五官的見聞等感覺優美,而悲哀時便完全相反,這是心理影響于五官;興奮時食欲便能增進,而郁悶時便減少,這是心理影響于腸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這是心理影響于血液,可見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內體。從解剖生理的觀點來說,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也是聯系、管理和調整神經活動的總機構。巴甫洛夫氏在創立高級神經活動方式是“條件反射”的學說中,在做實驗時,曾使狗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涎,那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活動,轉移到延髓部分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這也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說明。此外,我們發覺往往有些體育家,鍛煉筋肉極其強固,但一旦發生不測的疾病便無法抵禦,甚至有因此成爲廢人的;而一般禅師或哲學家,他們往往能借鍛煉心意的修養作用,來驅除病魔,或雖體質孱弱,但由于心力強毅,卻能獲享高壽,更可見心理潛力的不可思議了。
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運行優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于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的健康發展。心理學家捷普洛夫也說,抱著一種平靜的態度,是與注意力的分散作鬥爭的唯一方法。同時心理既安甯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卻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學說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現象、心的作用和心的變化等等,而對心的本體、心的來源以及安心製心的具體方法,卻終不能有確當的說明。假使通過靜坐,使意識的活動逐步停止以後,這時心理的靜態清楚地現前,必將有助于心理學說的創造性的發明!
摘自《靜坐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