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竺道生及其佛性頓悟說

  竺道生及其佛性頓悟說

  佛教史上,面對深嚴壁壘的清規戒律和封閉保守的陳腐教條,第一個“孤明先法”,敢爲天下先地指出“佛法面前人人平等”、“衆生皆有佛性”的高僧是南北朝時代的竺道生。他先知先覺,勇破舊說。公元429年,他樹起涅槃新說大旗,無所畏懼,意氣風發,石破天驚地喊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此說在當時佛教界引起極大恐慌,認爲是異端邪說,大逆非道,應按戒律規章,當衆逐出教門。道生甯折不彎,亦當衆發誓:“若我說反于經義者,請于現身即表厲疾;若于實相不相違背者,願舍壽之時踞師子座!”用現在話說就是:如果我的說法違背了佛祖教義,讓我現身現報,染患凶疾;如果我講的是真理,惟願死的時候高坐佛臺之上!

  據傳,他此後到蘇州虎丘對群石說法,“頑石爲之點頭”,轟動吳越,旬日之中從學者數百人。不久,又轉駐廬山宣講《大涅槃經》。南朝宋元嘉11年(434)十月,安然坐化于佛座之上,圓滿了他的誓言。

  竺道生本姓魏,因皈依在竺法汰門下,故姓竺。河北巨鹿(今平鄉)人,生于公元355年。自幼穎悟聰哲,俊思奇拔,十五歲便登壇開講,語驚四座。《高僧傳》說他“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訓抗”。平生靜研《涅槃經》,宣講佛性、頓悟學說,被譽爲鸠摩羅什門下“四聖”、“十哲”之一。是中國佛教史上一顆光芒四射的巨星。

  道生以前的魏晉時期,佛教界流行“般若”學,基本思想是“諸法性空”、“一切皆空”,認爲現實世界萬事萬物、語言文字,乃至法身法性、佛教真谛都是“超言絕相”,“虛妄不實”。主張衆生擺脫俗谛,運用佛的智慧(即般若)勘破假有,徹悟言外,從“空”中尋求解脫。但是,般若學的“性空”空到沒有邊際,使人墮入虛無主義,無所適從。既然連佛、法都是虛妄的,那還學佛做甚麼?加之佛法初傳,譯經人傳法僧都存在很大片面性、絕對性,歧義叢生,謬見紛傳,使佛學、佛教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于是,《涅槃說》

  應運而起,以法顯所譯的六卷《大般泥洹經》和昙無忏譯的四十卷《大般涅槃經》一掃陳說,把佛學劃時代地推向一個新的、高層次境界。竺道生因此曆史地擔任了南北朝時期涅槃學的大纛旗手。

  《涅槃經》的核心是講佛性。道生在“剖析經理,洞入幽微”時指出:“佛性真有,永不泯滅!”“涅槃永存,大化不泯!”佛性是成佛的依據,涅槃是成佛的境界。

  道生的文論中大量使用了“本體”、“佛身”、“法身”、“體法”、“真如”、“實相”等概念,意思都是一個,即“涅槃”。那是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永恒不變,極其美妙的佛世界。《維摩诘經》描述這個世界不可思議地極樂神奇:仙樂缭繞,香氣馥郁,沒有文字,沒有語言,諸佛菩薩憑藉香氣交流佛法。甯靜快樂,永無煩惱……道生指出這個涅槃世界不僅存在,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往生。因爲《涅槃經》已經明白無誤地提到“衆生皆有佛性”、“衆生皆可成佛”。甚至連不信佛法,斷了善根的大惡之人──一闡提人也能成佛!道生對“一闡提定不成佛”的陳見十分氣憤,據理力辯:一闡體也是禀陰陽二氣而生的人,從屬衆生之列,何得無佛性?誰也無權把他們排斥在佛門之外!

  道生闡述《涅槃經》時指出:衆生本有佛性,可惜被煩惱物欲覆蓋著,不能成佛。只要除去煩惱業障,見悟明性,即可成佛,進入涅槃境界。即使是一闡提。只要改惡去欲,見心明性,也能返璞歸真,即身成佛。

  其實《涅槃經》同《般若經》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都認爲現實世界是各種因緣(關系、條件)暫時組合的假象,因而是“假有”,是虛妄,是“空”。但《涅槃經》與《般若經》不同的是認爲在“空”之外還有佛性,惟佛性是真,是實有。

  從理論上說,《涅槃經》使《般若經》更完善,更合理。“佛性實有”論和“衆生皆可成佛”論,使衆生看到希望、看到目標,提高了修行的信心。從此信衆漸增,大大推動了佛教的發展。

  後世推崇竺道生是承先啓後,融合二經,“孤明先發”佛性說的佛學大師,殊不知他更大的貢獻是奠定了彪炳千秋,慧見燭天的“頓悟”說。佛學史上把早期支道林、僧肇等爲代表的頓悟說稱爲“小頓悟”,而把道生的學說稱爲“大頓悟”,以此來評定頓悟說的發展。早期佛教認爲菩薩須經十地修行才能成佛。十地亦譯十住,是修行中的十個等級。支道林在研究再叁後指出,無需十住,只要修到七住即可頓悟成佛。持相同見解的還有僧肇、道安、慧、法瑤和道生的師傅竺法汰等高僧大德。而道生卻力排衆議,獨辟新見。他說真理(真如、佛性)本不可分割,發現真理的最高智慧(極慧),即般若智慧當然也不允許有階級。衆生天生就有佛性,最高智慧事本在我,一旦斷迷見性,豁然貫通,就是頓悟。一悟頓了,一了百了,何容階級!道生還說:大慧極慧,即最高智慧就是頓悟。頓然大悟,知一切法,無不了然。頓悟發生于一念之間、一刹那間,“封惑永盡,返本歸真”,進入成佛境界。所謂“十住”、“七住”,還是“漸悟”,是指導凡夫俗子的入門理論,也是鼓勵衆生堅定信仰、自強不息,進行宗教實踐的基礎教材。漸悟並非階級,它能幫助衆生逐漸認識頓悟、理解頓悟,從而努力精進,去爭取頓悟。

  道生的學說在當時並未得到普遍的認可,直到禅宗興起後才發揚光大。惠能把頓悟說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後一千多年中,道生的頓悟說,對中國佛教、中國文化乃至中國人的精神結構、心理意識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