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人生觀

  佛教的人生觀

  于淩波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認識了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和支配此識的力量──業力;了解了十二因緣,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後,再來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及我人立身處世的態度,這樣就有了一個准則──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諸立場,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我們自因果的立場來看人生;因果,具足應說是因緣果報。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法則的特點,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諺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惡兩面,種善因獲善果,種惡因獲惡報。因果通于叁世,有因必將有果,所謂「欲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問未來果,現在作者是。」 我們現在的境遇美滿,固不必躊躇滿志;我們現在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由于過去的善因使我們現在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續種善因,未來必然困苦;由于過去的惡因使我們現在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因知果,明乎此,對于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可以思過半矣!

  

  第二,自業力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衆生的業力所招致。前者是由于衆生的共業,後者是由于個人的別業。所謂業力,也就是過去行爲的結果。 我人有身、口、意叁業,這叁業,可以爲惡,亦可以爲善。爲惡者,意念上的貪欲、瞋恚、邪見;行爲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行爲上的放生、布施、淨行;語言上的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而這些善惡之業,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間的差別。所以,如何淨化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未來生命的環境,這是我們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叁,自阿賴耶識的立場來看人生: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萬法的本源。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含有淨染兩面。在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它的本體,雖因汙染而長在六道,但若淨化亦可超登聖域。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的享樂,而在永恒生命本體的淨化。淨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來淨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 ── 悭貪、毀犯、瞋恚、放逸、散亂、愚癡。這六弊淨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複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恒的解脫。

  

  第四,自佛性的立場來看人生:我們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萬德萬能,與佛無異,只因一念無明,爲煩惱習氣所纏縛,才輪回六道,沈淪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佛性終無損減,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衆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衆生」。 我們具有佛性,未來終當成佛,則生命的價值是何等的崇高?我們豈可自暴自棄,輕視自己?孟子說:「堯亦人也,舜亦人也,有爲者當如是」,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是應如何的努力爲善,以洗除本性上的無明煩惱,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以期還我本來面目,達于覺者──佛──的境界。這是我們人生價值最高的目標。

  

  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它要我們鑒因知果,避惡趨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果能人人如此,則娑婆國土也就會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 继续阅读 ▪ 認識我們的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