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研究 第二章 百法

  唯識研究

  周叔迦

  第二章 百法

  研究唯識哲學之先,必須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個名詞的解釋,是唯識哲學的提綱,是唯識論對于心理學簡單的說明。

   這一百種法分成五種:

   ㈠「心法」:就是人的智識,共有八種。

   ㈡「心所有法」:心所附屬的作用。因爲人的智識只是分別,是不能成就善惡好惡的,這都是由于另有心所附屬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種。 ㈢「色法」: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對象。這「色」字是照梵文直譯的,意思是指「物」。但是中國普通對于物只是有實質而可以觸摸的。這個色字的範圍卻不同,一切光聲香味感覺,凡是與知識成對象的都叫作「色」。因爲色是眼識的對象,是一切對象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這領袖代表一切,中國既沒有適當的名詞可翻,也只好直譯作「色」了。這色法共有十一種。

   ㈣「心不相應行」:因爲心與心所和那色法互相發生了種種的關系,因這種種的關系假定爲種種的行爲,這行爲不是由心上直接發生的,所以叫作「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種。

   ㈤「無爲法」:就是無有作用清淨寂滅的法,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種。以上共是百法。

   ㈠「心法」共有八種:

  ①「眼識」能見色。

  ②「耳識」能聞聲。

  ③「鼻識」能嗅香。

  ④「舌識」能嘗味。

  ⑤「身識」能感覺觸摸。這五種識是最顯明的,人人都了解,總叫做前五識。

  ⑥「意識」能思想事理。

  以上的六識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印度哲學以及其他的哲學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及唯識哲學的精奧。小乘教是不研究宇宙的實在,不管一切人的行爲的;只就自己心意識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以至意不思法,逐漸的六識不起,便達「灰身滅智」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經論之中只說有六識。大乘教便不如此,是要徹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徹底解決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識的由來。眼識的生起是由于眼,耳識的生起由于耳,鼻識的生起由于鼻,舌識的生起由于舌,身識的生起由于身;由此證明;意識的生起必定是由于「意」。這意識是有種種差別的;這意一定是個單純的唯一的直覺。他直覺個甚麼

  就是覺得「有我」。因爲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覺得有一個神秘不可知的我,才感覺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見」是意識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譯音叫做「末那」。因爲他既是一種直覺;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卻又是識的一種,便是「第七識」。佛教宗旨是說「無我」的。何以第七識可以直覺「有我」

  所以第七識的直覺是錯誤的,因爲他放棄了整個的宇宙的本源,但執著局部的活動;所以才有這錯誤的感覺。所以人要證得人生的本源,證得宇宙的本源,必須要打破第七識這一重關。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識」又叫「阿賴耶識」:這便是唯識哲學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識」未破除以前,對于「第八識」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沒有法子可以實在證知的。以上便是總有的八種心法。

  ㈡「心所有法」又分六類:

  ⑴「遍行」:是一切心法,無論何時全都有的,有五種法。

  ①「作意」:領導心意識去攀緣外境。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何以心有不在呢

  這便是由于「作意」的功能。 ②「觸」:令心與前境接觸。

  ③「受」:令心領受前境。

  ④「想」:令心領取前境的像貌方圓種種的形相。

  ⑤「思」:令心去造作種種事業。

  ⑵「別境」:是專對某種環境而生起的,有五種法。

  ①「欲」:對于某一種環境起一種希望願求叫做「欲」。

  ②「勝解」:于所接觸的環境生一種決定的了解,知道他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勝解」一。

  ③「一念」:對于過去的事理記憶不忘叫做「念」。

  ④「定」:令心對于環境一心專注叫做「一定」。

  ⑤「慧」:對于善惡是非分別簡擇叫做一「慧」。

  ⑶「善」: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種。

  ①「信」:對于善事能了知是善,誠實地相信叫做「信」。

  ②「精進」:對于善事勤苦的修行叫作「精進」。

  ③「慚」:慚愧二字在普通是連帶的;但是在唯識上,做了壞事自己心中羞惡叫做「慚」。

  ④「愧」:做了壞事無顔見人叫做「愧」。

  ⑤「無貪」:便是對于一切功名財利不貪求。

  ⑥「無瞋」:便是對于一切慈愍待他。

  ⑦「無癡」:便是對于善法能真實了知毫無迷惑。

  ⑧「輕安」:便是身心安泰逍遙快樂。

  ⑨「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聲香味。

  ⑩「舍」:便是色聲香味能明了領解而不爲所動。

  ⑾「不害」:便是不破壞戕害一切事物。

  ⑷「煩惱」:有六種,煩是煩擾,惱是惱亂,這六種法可以擾亂人的心,所以叫作煩惱。

  ①「貪」:便是貪求種種愛樂。

  ②「瞋」:便是對于一切人物有賊害的心。

  ③「無明」:便是對于真實的道理不能明了。

  ④「慢」:便是自以爲是,比他人高貴。

  ⑤「疑」:便是對于真理懷疑不定。

  ⑥「不正見」:便是對于真理永遠生一種相反的顛倒的見解。

  ㈤「隨煩惱」:有二十種,這二十種法是隨從前六種煩惱的。

  ①「忿」:便是對于違害我的心中生忿。

  ②「恨」:便是由對忿以後結爲仇怨。

  ③「惱」:便是由于忿恨而起報複,惱害于他。

  ④「覆」:便是做了惡事隱瞞他人。

  ⑤「诳」:便是因爲顯自己的高明而說妄語。

  ⑥「谄」:便是恭維巴結富貴有勢的。

  ⑦「僑」: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賣弄。

  ⑧「害」:便是存心陷害他人壞。

  ⑨「嫉」:便是嫉妒他人比自己強。

  ⑩「悭」:便是自己有資財不肯施人。

  ⑾「無慚」:便是做了壞事,自己心中不知羞惡。

  ⑿「無愧」:便是做了壞事,對人毫不知羞恥。

  ⒀「不信」:便是心中汙穢,對于真理心不好樂。

  ⒁「懈怠」:便是只求快樂不知爲善。

  ⒂「放逸」:便是對于惡事,不能自己防閑。

  ⒃「昏沈」:便是身心疲乏,不能領略環境。

  ⒄「掉舉」:掉是振動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靜。

  ⒅「失念」:便是善忘。

  ⒆「不正知」:便是對于環境了解錯誤。

  ⒇「心亂」:便是令心奔求流蕩。

  〔6〕「不定」:有四種,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說,是指善惡說的。這四種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惡,所以叫作「不定」。

  ①「睡眠」:睡眠一事也許善,也許惡。因睡眠而心不自主,不能觀察,耽誤爲善,便是惡法。

  ②「惡作」:即是追悔。這是照梵文直譯的。對于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惡事而追悔,便是惡法。對于已作的惡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

  ③「尋」:尋伺都是對于事理推求觀察;不過尋是粗,伺是細。譬如貓捉鼠,尋求東西便是「尋」。

  ④「伺」:既看見了便在旁伺察候機會乘勢捕捉它,便是「伺」。

   ㈢色法十一種:

  ①「眼」

  ②「耳」

  ③「鼻」

  ④「舌」

  ⑤「身」

  眼耳鼻舌同是身體的一部分,何以要分爲五種呢

  因爲這處所指的不是細胞所組織的肉體,卻是專指神經系統的。這五處是前五識所依據的地方,所以分爲五種。那細胞所組織的肉體是下邊五種的色類:

  ⑥「色」

  ⑦「聲」

  ⑧「香」

  ⑨「味」

  ⑩「觸」

   這五種便是前五識所感覺的對象。

  ⑾「法處所攝色」:攝是包含統屬的意思,這一類色是無質的,用 前五根所不能領納的,只可以用意識來領略;就是意識的一切對象。

  ㈣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

  ①「得」:就是成就的意思。就是總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叁種的作用發現生起,成就「善、惡、無記」的種種行爲。

  ②「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當的時期之間繼續不壞 不斷,假定名叫作「命根」。

  ③「衆同分」:衆是衆多,同是相同,分是類別。就是人類與人類 身體言語知識是相同的,畜類與畜類相同,以至其他各類各各相同。

  ④「異生性」:異生就是宇宙間一切衆生,因爲衆生見解各異,種 類各異,所以叫異生,異生性就是指一切衆生不能 明解真理。

  ⑤「無想定」:這是非佛教的禅定之一種,修這種定,前六識不起,但是第七識仍在。

  ⑥「滅盡定」:這是佛教最高的禅定,修成這種定的前七識都不起。

  ⑦「無想報」:這是由修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這個解釋在後邊唯識的宇宙觀中再詳說。

  ⑧「名身」

  ⑨「句身」

  ⑩「文身」:這叁種就是語言文字:名身就是一切名詞;句身是聯合若幹的名身表明一種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它各國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國的文身就是點晝。

  ⑾「生」

  ⑿「住」

  ⒀「老」

  ⒁「無常」:無常就是死。這四種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異滅。生是從無而有。住是繼續的有。「異」或 「老」就是這「有」繼續的改變。無常或是滅、或是死,就是從有而還無。

  ⒂「流轉」:就是因果相續不斷。譬如種子生芽,芽生根、葉、花、果,果又結種,種又生芽。宇宙間的一切因果是循環不斷的。

  ⒃「定異」:就是不同的因決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種決定不生杏樹,梨種決定不生蘋果樹。

  ⒄「相應」:就是桃樹所結的果子還如當初桃種相似。桃種所生的樹還如當初結桃的樹相似。

  ⒅「勢速」:就是說因果變遷是極快的時時刻刻不同。

  ⒆「次第」:就是因果的演進有一定次序,決不會錯亂。

  ⒇「時」:便是年月日時。

  (21)「方」:便是東西南北。

  (22)「數」:便是十百千萬。

  (23)「和合性」

  (24)「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單獨發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衆法互相維持爲力量。它生起的原故,是由于衆緣集會的原故,這叫作「和合性」。他壞滅是由于衆緣分散的原故,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衆緣有時相吸,有時相推。

   ㈤無爲法有六種:這無爲法直接無從表示,只可借事理間接的顯明。

  ①「虛空無爲」:這無爲的真理如同虛空。一切萬衆都在虛空中生 生不已而虛空永無改變。一切萬象都在真理中流轉而真理常住不改。

  ②「擇滅無爲」:擇是揀擇,滅是寂滅,擇滅就是由智慧揀擇的力 量,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寂滅,這名叫「涅槃」。這真理是由于證得涅槃的果而表現的,所以叫做擇滅無爲。

  ③「非擇滅無爲」:就是不由智慧揀擇的力量而自然寂滅所表現的真理,就是一切萬象由于衆緣分離還歸于空時所顯的真理。

  ④「不動無爲」:這是色界第四禅不爲一切苦樂所搖動的身心所顯 的真理。

  ⑤「想受滅無爲」:是無色界中一切想受都不生起時所顯的真理。這色界第四禅同無色界要在後邊,唯識的宇宙觀中再詳說。

  ⑥「真如無爲」:真是不假,如是不變。這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真實 常住的,這就是無爲。以上總計一百種法。

  

《唯識研究 第二章 百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