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藏十二分教
周叔迦
第一節 緒說
研究世間學問,第一須要知道世間書籍的種類,所謂經、史、子、集;第二要知道世間書籍的體裁,譬如《書經》有典谟訓诰,《詩經》有風雅頌,文學有詩詞歌賦等。研究佛學當然也是如此,第一:佛經的種類即是“叁藏”,所謂經藏、律藏、論藏。第二:佛經的體裁即是“十二分教”,所謂長行、偈頌、重頌、方廣、希有、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授記、自說、論議。
第二節 叁藏
經是漢語,梵文是“修多羅”。古來對于“修多羅”這個字應當翻不應當翻,有甚多的辯論。對于這個字的意義有許多的解釋,現在僅略舉幾個重要而普通的來解釋:第一,修多羅翻作“經本”。經是佛的言教,這些言教都根據真理,便是有本,所謂“理爲教本”。佛有言語之後,他的徒衆方能有所討論,便是爲本,所謂“經爲論本”。因爲經是總說,是先說,是略說;論是別說,是後說,是廣說。總是別本,先是後本,略是廣本,所以經是論本。第二,修多羅翻作“契經”。契是契當,契合的義思,佛所說的言教是一方面契當于人情,同時又契合于法相的。第叁,修多羅又翻作“直說語言”,是即無有聲韻,散文的意思。第四,修多羅又翻作“蜒”,蜒之貫穿散漫的花朵而成爲花鬘的。世間散漫的真理,經佛的言教而貫穿成爲有組織有系統的學問。雖然有五種翻譯,但是普通只用“經”字,是借用中土聖人之言爲六經的意思。律也是漢語,梵文有四個不同的名字:第一,“毗尼”,意思是“滅”,有兩層意思:一就作用說,律是解釋滅除過惡:二借成就說,律能生起寂滅的果證。第二,“木叉”,意思是解脫,亦有兩層意思:一就作用說,律能免除過惡,二借成就說,律能生起解脫的果證。第叁,“屍羅”,意思是清涼,戒律能止息身、口、意叁業的過惡,令身心得到清涼。第四,“優波羅叉”,意思是律,即是調伏過惡。四種名詞之中,梵文多用毗尼,中文多用“戒律”。論也是漢語,梵文有叁種不同的名字:第一,“優婆提舍”,意思是“論議”,大凡解釋經文的叫作優婆提舍。第二,“阿毗昙”,意思是“無比法”,何以無比呢
因爲所討論的道理,在一切分別之中是最好的;能討論的智慧在一切智慧之中也是最高的。第叁,“摩德勒伽”,意思是“行境界”,是生起修行所依止的。這叁種名詞之分別,即是釋經的論是優婆提舍,宗經的論談理論的是阿毗昙,宗理的論談行持的是摩德勒伽。
佛教的學問,總括起來只有叁種,第一是戒學,第二是定學,第叁是慧學。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叁藏之中全都是討論這叁種學問,但是各有偏主。經藏是以定學爲主的。何以呢
佛經都是直接彰明法的本體,目的在使修學的人能安心正念的。律藏是以戒學爲主的,這是明顯的了。論藏是以慧學爲主的,因爲論中是詳細解釋一切法的義理,令修學的人能明白了知的。所以修學叁藏的次第,是應當在嚴格持律之下,先研究經,後研究論。可見叁藏之中,經、律二藏是根本,論藏是枝末。經、律二藏之中,經爲本,律爲末,經是“化教”,律是“行教”,經是令人集善的,律是令人離惡的。單就論藏之中也有二種,阿毗昙爲本,摩得勒伽是末,阿毗昙是演繹經的,是泛釋法相的,也是化教;摩德勒伽演繹律的,是辯宣行儀的,也是行教。
當佛在世的時候,不過到處演講,並無記載,佛涅架之後,諸大弟子召集一千阿羅漢共同纂集佛的遺言,成爲經、律、論叁藏。這叫作“結集”。結集叁藏的主持人是迦葉尊者。結集經藏的提出人是阿難,結集律經的提出人是優婆離,結集論藏的提出人有說是阿難,有說是迦葉,這是指小乘經典而言;至于結集大乘經的主持是文殊師利菩薩,提出人是阿難等。其後小乘經過數次的整理,所以在印度小乘經有一個有系統的藏:其中經藏即是《四部阿含經》,律藏即是《五部律》,論藏即是《六足發智毗婆沙》等。大乘經典多是各部單行,始終未曾合並整理,所以在印度統指大乘經典爲“方廣經論”。至傳來中國以後,所有佛教經典不在四部之內,經梁、隋、唐諸代帝王國家的整理,總彙大小乘經、律、論編纂目錄刻板流通,而成爲《釋藏經》。
叁藏是一般最普通的分類法。但是還有其他的分類法。第一,總括起來都名叫“內典”。第二,就兩門來分即是大乘經與小乘經,大乘經是“菩薩藏”,小乘經是“聲聞藏”。第叁,就叁門來分類有叁不同:一即是經、律、論叁藏;二是就叁乘來分作“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叁是分“圓、漸、頓”叁藏,圓即是小乘經,漸是由小乘進人大乘的,頓是直談大乘的經。第四,就四門來分有兩種:一是于經、律、論叁藏之外又加“雜藏”一種,二是于聲聞、緣覺、菩薩之外又添“人天”一種經。第五,就五門來分,即是于經、律、論、雜之外單辟一分菩薩藏。第六,就六門來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經、律、論叁藏。第七,就八門來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經、律、論、雜四藏。雖有種種的分類法,還是分叁分爲最普及而合法。
第叁節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是佛經的體例。古來叫作“十二部經”,因爲“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稱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叁分是就文體說,中六分是就事情說,後叁分是合體、事說的。前叁分中就是文與詩。第一是文,就叫作“長行”,普通用梵文譯音,叫作“修多羅”;第二是“偈頌”,就是韻言,偈是梵音,頌是漢語;第叁是“重頌”,是在長行之後重述的韻言;第四是“方廣”,就是談論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敘佛的神通感應,而世間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緣”,就是敘述說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淺近的事來顯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說弟子或他人過去生中的事實;第九“本生”,是佛說自己過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門是就所說而分的。第十“授記”,是佛敘述弟子等將來的成就,成佛的狀態;第十一“自說”,是不經弟子請問而佛自說的;第十二“論議”,是爲第子等分別法相的。以上叁門中授、自、論即是文體,記、說、議即是事實,所以是體、事合論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說過去事的。授記是說未來事的,方廣所說是不屬于叁世的。其余九分是通叁世的。一部經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至于大乘經有幾分,小乘經有幾分
這個解釋是各家不同。可以有叁種不同:第一家說:大乘經總名叫方廣,所以只是一分。小乘經談的理淺所以是其余十一分。第二家說,大乘經只有九分,即是除去因緣、譬喻、論議叁分;小乘經也只有九分,即是除去授記、自說、方廣叁分。第叁家說大小乘經各各都有十二分。叁說之中以第叁說爲合理。
(載于叁十年十月《佛學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