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是美
黃靖雅
無端一念瞥然興,
好似浮雲點太清;
萬疊臺山親到頂,
桃花爛漫雨初睛。
——宋·無見先睹禅師《示興禅人》
修行是自己的事。
無見禅師在《示興禅人》這首詩中,提出如是的重要觀念:“萬疊臺山親到頂”,如果證悟無上菩提的曆程是萬疊臺山,修行人必須一步一腳印地親身履踐,才能體悟“桃花爛漫雨初晴”的山頂氣象,那美麗的生命大風光,唯有曾經血汗交流的心才能識得十分。
修行境界,是親臨現場才算數的。
祖師的悟境詩,先賢的悟後言行,雖然殊勝高妙,令人向往,但那是他們的自家事,是心靈本地風光的自然展現。或剛健或溫柔,或機趣或樸淡,法無定貌,都是豁然開朗的心,源源湧出的智慧活泉。我們未到家的人,師法(其)精神可以,但不宜模仿形迹,否則依樣畫胡蘆,只是得到空洞的外相,對修行體質沒有什麼幫助,明眼人會一眼看穿。南泉斬貓,丹霞燒佛,這種驚世駭俗的行徑,是他們悟後的“平常事”;而一個現代禅人的“平常事”可能是對一朵花深情的微笑,或一杯茶喝得身心如洗——風格不同,但都是自己內在質地的全然展現。
桃花爛漫雨初晴,真是個美麗的悟境,我們看了也由衷歡喜。無見禅師想必是位溫柔愛美的禅師,因此悟後看到的世界格外清淨美麗,好比初歇的春雨點點,在燦爛的桃花瓣上盈盈輝映,這種生命美景真是動人至深。
我們也有自己的生命美景,在心的顛峰,等待我們從“老實修行”的山道上層層攀升。
無事,是徹見生命實相後的平常心。
大悟之後的禅人,連“悟”之一念都不生了,生命是一片清朗,沒有作意的法執,只是隨緣順性地過滋味清美的好生活;遇到有惑未解的有緣人,就隨機點化,悲憫衆苦但也不強把金針度與人,只是等機緣自然成熟,再順勢一推,如此而已。
“無端一念瞥然興,好似浮雲點太清。”悟,一如浮雲,雖能將浩瀚天空點綴的更美,但對空的本體而言,仍是余事。無住無染才是真如法性,連“悟”也要放下。
體無生,了無事,親證空性,固然可貴;但“枯空”卻不是禅人本懷,槁木死灰,了無生趣的寂滅相,並非禅的究竟處。活潑豐富,生機無限的空才值得向往;風雲際會、飛鳥往還的天空,不是比一無所有的天空更動人嗎?那麼,禅人的生活當然也可以情韻灑然,充滿創造力。當下是美,哪一分一秒沒滋味?
摘自《正覺》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