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性情的空間
孟憲銘
在大千世界的衆生相中,人是最爲複雜的了。俗語說得好,“一種米食萬種人”,此之謂也。
凡人有凡人的性情。溫和的、急燥的、爽快的、遲納的、多愁善感、冷峻漠然、薄情寡義、博愛至誠……凡此種種,不盡例舉。但對于處世和生活而言,無論每個人的個性如何、性情怎樣,要想生活得快樂和諧,就必須修煉自己寬容的性情。
我以爲,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懂得寬容別人,自己的性情也就有了轉折的余地。從而在生活的各種境況裏,無論遭遇什麼樣的人和事,都不至于怒發沖冠、牢騷滿腹、委屈痛苦、郁氣中滯。對別人是這樣,對自己亦然。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大都是有順有逆,在這雖然短暫的旅途中,難免會跌倒。但是,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對待跌倒。遇到失敗和災難,必須懂得接納它,也就是說在逆境中,要懂得自己釋懷。當我們把失意、抱怨、委屈、憤懑放下時,我們即刻又勇敢高興地站了起來。就在我們放下的這一刹那,會得到一種新的體悟,同時心靈與智慧也會得到自由與成長。
人的生活需要空間,尤其需要心理生活的空間。愛情沒有了空間,就會起沖突、鬧別扭;日常生活安排的太緊張而沒有空間,就會變得雜亂無章、無所適從;工作壓力太大時便會焦慮不安、心生燥火;人際關系上沒有了空間,則會形成許多無爲的糾紛和爭端……可見,空間對于我們的心靈、工作、生活是多麼重要。
很早以前,看過禅宗典籍記載的這樣一個故事。有天晚上老禅師出來散步,發現院牆角放著一張椅子,一看即知有出家人耐不得青燈寂寞而出去遛達了。這位老禅師便搬開了椅子,自己蹲在那裏。不久,果然有位小和尚翻牆而過,踏著老禅師的背跳進了院子。小和尚發現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便緊張得驚惶失措、張口結舌。這時老禅師並未厲聲斥責他,只用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回去多穿一件衣裳。”老禅師寬容了弟子,一方面自己不陷于氣急敗壞,另一方面學生也因老師給了他冷靜反省的空間,而生發醒悟。嗣後,老禅師沒再提這件事,可是所有禅院的弟子都知道了這事,從此沒人再越牆外出閑逛了。這就是老禅師寬容的肚量。他提供了師生之間互動的空間,也孕育了教育與成長的機緣。生活中寬容使我們表現出的好的性情,也會引發起別人的回應。
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老板懂得寬容夥計,便能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力;主管懂得寬容之道,便有了煥發群策群力的契機;老師知道寬容,就會給學生帶來教育的機會。這些都是寬容所發生的感召力量,它所孕育的是一種高貴的性情。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寬容和平直、達觀和敦厚的心懷,去生活處世,那便會擁有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任自己優遊,從而心生智慧,令生活得以自在。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可以契機因緣,都能夠和諧圓滿。
讓我們每一天都笑容滿面,讓每時每刻都充滿喜悅和自在。
摘自《妙智》2000年總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