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
淨慧
今天是中秋節,古語說:“月到中秋分外圓”,所以這是一個象征圓滿和團聚的節日。今天是陰雨天,看不見月亮,正如宋代詩人蘇拭《水調歌頭》中寫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天上的月亮,一月圓一次。我們的人生,在一個月中還未必能有一次感到最滿足、最幸福的時刻。因此,人生應該說是不圓滿的,歡樂時少,團圓時少,自己感到滿足時少,一年365天往往是在苦苦惱惱、不順心、不如意中度過的。人生的痛苦與不幸伴隨著我們現有的生命一起誕生。這種痛苦在襁袍中已有感受,但無從記憶,從出生到記事這段時間的苦已回憶不起來了。但人生的苦是客觀存在的,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無論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任何人面對苦都是平等的。
人生既然是這樣痛苦,我們怎樣才能擺脫呢?覺悟的關鍵在于明白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都是緣生緣滅的。能這樣觀察問題,就可以看得淡一點、空一點,于是痛苦就會少一點,也就會多一點滿足感。“滿足感”是人的一種修養,在利益面前,不貪得無厭,時刻想到還有別人,將心比心,這樣就容易感到滿足。這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思想。在別人利益上,要感到滿足;但在工作之中,在爲大衆奉獻時,不但不能滿足,還要積極進取。只有時時刻刻想到別人的存在,想到別人對于我們的奉獻,才能真正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從而更激勵我們努力爲人民、爲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
佛教是從根本上解除人們生活、思想、生命的種種苦惱,使人們活得潇灑、自在、安祥,這對現實社會人生有著積極的作用。信仰佛教或愛好佛教,都會從中得到受用;若是對佛教有反感,認爲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則不會有受用。在我們這個很不圓滿世界,只有佛陀是最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們皈依佛,就是要皈依佛的這種圓滿的境界。佛在哪裏?在我們心中。我們只有從心中覺悟:才能美滿自在。現在電影、電視上把佛陀描述成法力無邊的神,事實上很多人也將佛當作神來膜拜。佛是具備無邊的法力,我們每個人心中也同樣具備這種能量,只要真正覺醒,息滅煩惱,打開枷鎖,心靈徹底解放。能量也能釋放出來,自然也就神通廣大,搞電影、電視藝術創造的人,不能真正明白佛教的意義是什麼,也就不可能從正面表現佛教的面目,于是引導人們誤解佛教。看到我們的人民精神食糧是這麼匮乏,民族意思是這麼消沈,古老文明無人問津,我心裏很沈重。我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佛教存在的積極意義。
摘自《柏林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