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與淨土
一誠
一、緒 論
衆生因無明煩惱的迷惑而有六道輪回之業報,如何徑出輪回而趨佛果,是每一個佛教徒需要迫切承辦的問題。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禅宗與淨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門,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本見地及修行次第卻有不同,故自隋唐以來,禅淨之诤斷斷如也。參禅者自標“即心是佛”,每每譏諷淨衆爲“著相”念佛者,自謂“仗佛加被”,每每譏诋參禅者爲“浮泛”。宋永明延壽、天衣義懷出,始倡禅淨雙修,相即相融,事理無礙,禅淨之诤才告暫停。時至今日,或執禅毀淨,或執淨毀禅者仍大有人在。那麼,禅淨二宗各有什麼思想特點?二者能否調和融通呢?余謹依先聖之旨,再釋禅淨之義,以一得之見求教于大方,以期抛磚引玉。
二、禅宗與淨土宗之異同
1 、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葉靈山會上拈花悟旨以來,到達摩二十八傳而至中國,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慧能,自此一花五葉,各勝擅長。
禅宗認爲,一切衆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見佛之一切知見、德能本自具足,現現成成,離一切能诠所诠,無須外求,只有靠自己去體驗、去實踐、去證得,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當體即是,動念卻乖。因此,禅宗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高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沒有佛殿。一切只憑自己努力,絕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聲,漱口叁日”之極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須自見”是其思想特色,故稱難行道。
2、淨土宗的思想特色
橫超叁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卻各有不同。淨土宗認爲,末法時代的衆生業障太重,五濁惡世誘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墮輪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脫者不多,大部分衆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發四十八大願:如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皆率衆接引。後阿彌陀佛果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其“光明無量”,“黃金爲地”,“無有衆苦、但受諸樂”,其國人民“壽命無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衆生只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至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雖未斷惑,亦可帶業往生,與“諸大菩薩聚會一處”聞佛說法,永不退轉,一生補處。即簡便易行,又無重墮輪回之憂,攝機獨廣,故稱易行道。
3、二家合論
合論二家異同,今分叁點詳述。
自力與他力
自力與他力,是禅與淨的根本區別,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稱爲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轉增上,乃至圓滿,才能到達極果,缺一不可。禅宗並不否認他力,如皈依叁寶便是依叁寶的加持力;特別是受戒,定要叁師、七證、自四羯磨等, 戒體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淨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淨入門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應他力,難行能行,明心見性,開佛知見,自力增長,他力展轉增長,自然萬魔不侵、諸佛護持;淨土以他力促成自力,先往生不退之淨土,在佛力加被下增長自力,目的相同,殊途同歸。
值得一提的是他力只是一種助力,任何事情的承辦都以自力爲主,只有自力達到了相應的程度,才能顯出他力的力用,感應道交。所以《觀無量壽佛經》才提醒衆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如若平時不修善業正因,單等臨命終時的十念,如何往生?
難行道與易行道
難行道與易行道出于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由于自力與他力的不同,禅宗被稱爲難行道,淨土宗稱爲易行道。
佛說法四十九年,用盡言辭譬喻,分別解說,引化衆生,最後還是回到“未說一字”的離言說上來。禅宗即從此“無言說處”著手,直指人心,這就需要利根上智,穎悟力強才能參透,見性明心,所謂難行之難,就難在這裏。教是從淺至深漸修漸進,禅則缽水投針直窮源底,教的終點就是禅的始點,頓悟的關鍵也就在此,但是,一步走錯,則墮魔道,萬劫難出,故禅宗集頓悟、難行于一身。持名念佛則平穩易行得多,只要堅信有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至心念佛,即可往生,迳登不退,故稱易行道。
其實難行易行,也只指入手功夫而論,應視個人根性與精進程度而定,《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載:釋迦過去世所行的是難行的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的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可是,釋迦卻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得當來下生。這是因爲穢士之穢雖能障道,亦能促道。《維摩诘經》言:“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衆生,多于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裟婆具有十事善法,諸余淨土之所無有。”《勝天般若經》《寶雨經》《寶雲經》《大智度論》等都有類似的說明,可見難行道反而易行。但是這並不是說易行道反而難行,據傳說,釋迦因爲多化衆生,弟子心已純淑,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卻還不足,彌勒多修淨土行,久證無生忍,自心早已純淑,而一向少爲衆生,利他功德卻未圓滿,故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怫,超九劫而成佛。說偈贊佛是易行道,似乎又說明易行道易成佛。這只說明念佛容易學、容易行,不是說容易橫超叁界;參禅難行難入,並不是說難超佛果。難行易行,實在取決于衆生根性之利鈍,修行之笃懈,以及對機與否來決定的,法法平等,實無難易高下頓漸之分。
參禅與念佛
淨土的入道手段是念佛,禅宗是參禅,二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窮心絕慮,一下子很難做到,臨濟的話頭禅,提起一句話頭追慮審問,以抵擋和打破一切雜念妄想,亦即以一妄而消萬妄。這種方便施設與淨土宗抱定一句彌陀同一機。六祖的無念禅觀,與淨上的實相念佛也極爲類似。其實先德們早就參破了這一點,如六祖慧能以念摩诃般若波羅密代替念佛。四祖道信在江西吉安被圍時,也勸大衆“但念般若”。北宋東山法門的念佛禅等就是很好的例證,何诤之有?
叁、結 論
已知禅淨是可以圓通的,也是應該圓通的,佛說無量法門,法法平等、法法圓通。只是無論任何法門都是要信堅行深,把得住,則持咒可成,參禅可成,念佛可成,任運一法皆可成。善教者不妨學教,善禅者不妨參禅,善淨者不妨念佛,禅淨雙修,顯密兼習,只要自認適合自己,均可修習。如果以爲記得幾個名相,背得幾則公案,便胡說亂道,談論是非,只能徒增業障,豈不悲乎?余修學無長,馬齒徒增,言盡于此,即說一偈曰:
佛說一切法,莫非顯真心。
安得禅淨力,妄自定淺深。
一句南無佛,心光自發明。
了此話頭源,當下明本性。
識此佛來去,參禅證無生。
動靜皆自如,淨土即此間。
摘自《淨土》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