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懷疑把我們引向真理(索達吉堪布)

  懷疑把我們引向真理

  索達吉堪布

    有些人,對佛教半信半疑,而在這個世界上,先起猶豫,最後走向正道的人也很多。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斯多德有句名言:“人生最終的目的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他因這個信條的驅動而在哲學、邏輯、生物、心理、政治、經濟、美學等廣泛的領域中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就,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它警示世人,人不只能局限于動物般的對生存的奮鬥中,醇酒、美女、名車、別墅等不可能作爲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的可貴應在于他的覺醒與思考的能力。而一個人要獲得這種覺醒與思考的能力,最初的源動力乃是由于懷疑,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亞所說:“懷疑是大家必須通過的大門口,只有通過這個大門口,才能進入真理的殿堂。”懷疑可使人從愚魯轉成睿智,從閉塞轉成開明,最終撥開生活中的層層迷霧,獲證最真實、究竟、圓滿的本來狀態。

    世界上的人們一般可分爲二類:一類是不怎麼有智慧的,他們做事情不經過詳細的考察和思考,就直接很隨隨便便地去做;另外一種人則做什麼事都要經過詳詳細細的觀察後才開始實行,這就是比較有智慧的人。無論你是信佛教的還是不信佛教的,當你對這個世界上的許多現象進行觀察的時候,就産生了一些懷疑,然後促使你去研究,深入研究過後,然後才得到了很正確完美的結論。這在佛教也不例外,比如你首先是對佛教教義産生懷疑,然後去進行接觸了解和研究,最後也就得到了一種成果或結論。如德國的哲學家阿伯拉爾說:“懷疑把我們引向研究,懷疑使我們認識了真理。”瑪辛達在《幸福的藍本》中曾講過這樣一個偉大學者的故事:“第一批將巴利語佛教文獻翻譯成英語的學者之一,是一位基督教著名神父的兒子。他選擇這項工作的最初目的,是要證明與佛教相比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他的這個任務雖然失敗了,但他取得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爲了一名佛教徒。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這個令人愉快的機遇,正是這個機遇促使他從事這項工作,使數以千萬計的西方人也因他而得以接觸到珍貴的“法”。這個偉大學者的名字,就是雷斯·戴維茲博士。”這樣,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佛教徒都認爲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不管是哪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科學家去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實際上都是不能推翻的,如果佛所說的這種理論教義真正是能被推翻,那佛教徒也不會去強求,我們自己在真理面前也只能低頭。

    所以不管是信佛教還是不信佛教的人,你都應該去研究佛經。如果你想否定佛教的觀點,那就應該進一步地研究,因爲你要是真正地認爲佛教是不合理的,那你必須要知道佛教的道理,否則你就沒有權力來否定也沒有能力來破斥它的觀點。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去研究佛經,那佛法的一些道理和內容就會融入到自己的心,使自己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利益和好處,有的人也就逐漸地趣入了佛門。比如幾年前有一位美國的研究生,他准備數年後考取博士學位,需要一篇論文,他擬定論文題目是有關宗教中佛教的內容,目的是想對佛教的觀點進行反駁和否定,于是他開始到佛教聖地的印度以及不丹和錫金等國進行考察並深入研究佛教典籍,隨著他研究工作的進展,佛經裏那些博大精深的內容就已印入到了他的心,最後他不但不誹謗和駁斥佛教,而且論著的內容也變成了是對佛教裏深刻的輪回學說進行闡釋的論述研究,結果他順利地通過了論文的答辯,成功地獲取了博士的學位。

    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智慧結晶至今仍保存在卷帙浩瀚的大藏經中。所以從古以來的各國家、各民族都在進行大量的研究,並從中吸取了大量的精神智慧食糧。比如除漢文大藏經外,還有巴利語、梵語、藏文、西夏文、蒙文、滿文、緬語、泰語、日語等等文字的大藏經供各國人民學習研究。當代西方等科技先進的國家更是掀起了研究學習大藏經的熱潮,比如有美國的康乃爾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日本的京都大學、立正大學、日本花園大學國際禅學研究所、韓國漢城國立大學以及英國、法國等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都在大力地推進佛典大藏經的研究利用工作。設在美國紐約的世界宗教研究院于1994年還成立了佛教電腦資訊庫,目的是爲了通過電腦多媒體技術把佛典大量輸入光盤,以便爲全世界各國研究大藏經的人們提供一個更爲方便快捷的現代化手段。

  摘自《佛教科學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