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子”
達誠
世風日下,各種媒體競向披露的不乏社會的陰暗面和人性的墮落。其中,兒童的失足犯罪率也與日俱增。
兒童過早的心理叛逆和性格夭折,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對他們的教育的失敗。說到此處,我想到了佛陀教“子”:
羅睺羅是佛陀沒出家前所生的兒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拜舍利弗尊者爲師,出家做了沙彌。年幼的羅睺羅在僧團中非常頑皮,總愛捉弄人。當有人來拜望佛陀時,佛陀在竹林精舍,他就說在靈鹫山;佛陀在靈鹫山,他就講在竹林精舍。看到來人上當,來回奔跑,羅睺羅就哈哈大笑。佛知道後很不歡喜。
有一天,佛陀經行回到淨室。羅睺羅准備了一盆清水,請佛陀洗腳。佛陀洗完腳,說:“羅睺羅,把這盆水喝下去。”
羅睺羅急忙回道:“佛陀,洗腳水很髒不能喝。”
佛陀又說:“那你用這個盆盛飯來吃。”
羅睺羅說:“佛陀,水盆太髒也不能用來盛飯。”
佛陀望著羅睺羅,嚴肅地說:“你的話也象盆裏的水一樣不中聽,你的心如同這個盆子一樣不幹淨。”羅睺羅聽了很害怕。
接著,佛陀一腳踢開盆子,說:“破爛的盆子,誰也不會珍惜。你出家做沙彌,不重威儀,戲弄妄言,就如同破爛的盆子,結果誰都不會愛護你,珍視你。”
佛陀懇切、嚴肅的教誡,使羅睺羅改過自新,後來成爲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爲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關鍵是要講究愛的方式。溺愛不是真愛。讓孩子擁有太多的愛,享受太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往往會形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性格,並不懂得珍惜這份厚愛,而且對成功的欲望也不強。嚴格的管理和生活貧困,也並非壞事。一般而言,生活在比較貧困或者比較坎坷的環境下的孩子,成功的概率也比較高。
安逸可以令人墮落,憂患能夠令人生存和發展,確有一定的道理。
據報載,有只野生的老虎,有一次從動物園逃走。驚慌失措的管理員惴惴不安,幾天後突然發現走失的老虎仆倒在動物園門口,餓得奄奄一息。是福?是禍?號稱“山大王”的老虎,在優裕的環境裏,野生的本能已退化到不會捕獵,不會厮殺,不會爭霸。若幹年後,老虎還會和“野生”聯系在一塊嗎?
由此可知,愛孩子,就讓他們適度地經曆一番風雨,遭受一些挫折和磨難;愛孩子,就教給他生活的藝術哲學;愛孩子,就培養他一個成功者所具備的優良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所以,教育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態度和方式的問題。
摘自《人海燈》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