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會忘卻(達亮)

  學會忘卻

  達亮

   忘卻是一種幸福,忘卻又是一種境界。

  一

   上帝賦予我們記憶或忘記,我們常常抱怨自己太容易忘卻,其實,過目成誦,博問強記固然好;但忘卻不見得絕對不好。生活中有許多痛苦、尴尬、恩怨,就是因爲我們會忘卻,這些對身心有害的成份才會漸漸地被沖淡,漸漸地使我們脫離了受過的苦痛,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快樂和幸福。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學會忘掉那些無用的甚至有害的東西卻很難。

   我從小就“記吃不記打”,保持這點不泯滅的童心就可以忘掉個人的恩怨。但有時又聽到一種責備:“你好了傷痕忘了疼呀!”我們應該這麼回答他:“該忘卻時就忘卻,難道要記一輩子?!”這是一種睿智者的生命的聲音,假若生命沒有這樣的自衛本能,如何還能正常的生活,世上還怎會有勇敢、快樂和幸福?一個人若把所有的事情統統記住,那麼,他不累死也得發瘋。

   正常的忘卻是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所必需的。有醫療個案表明,一個人如果記憶出現異常,凡是經曆過的事都不會忘記,那麼他每天的活動都會充滿混亂。再說,人有旦夕禍福,古往今來,天災人禍,留下多少傷痕,如果一一記住它們的疼痛,人類早就失去了生存的興趣和勇氣。沒有“忘記”的生存,是痛苦的生存。要活下去,就不能記得太多。忘卻,在某一層次上是值得贊賞推崇的,人類是在忘卻中前進的。

   當然,有些太深的傷痕是難以愈合,也難于真的忘卻的。在晴朗的日子,它們沈睡著,一遇陰天就會作疼,甚至會悄悄流血。但是,帶著傷痛頑強地活下去,忘卻的是痛苦,而不忘的是在激勵著人們不斷探索,去開拓新的生命疆域。這難道不是人類的尋常的命運在忘卻中改變的嗎?

   在求知界中,更應學會忘卻,曾有人去問禅時,倒茶,溢出來還在倒,你如果有疑問,說:“師父,水已滿了,你怎麼還在倒啊?”禅師就回答:“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裏邊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將自己的杯掏空或倒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禅呢?”這是禅宗有名公案。公案印證了這樣一個真理:學禅者首先必須忘掉一切,使自己虛懷若谷,只有這樣我們的心才能保持“空”的狀態則無物不存,無物不納,因緣觸發,禅機自顯。

  二

   忘卻,是一種境界。話說,舍多那尊者正要進鸠摩羅多房間,羅多把門關起來。舍多那在外敲門,羅多道:“屋裏沒人。”舍多那問:“說沒人的是誰?”大多數人認爲這是一個笑話,其實,你別只當笑話。無獨有偶,在明代趙南星《笑贊》載:一個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酤酒勸其人爛醉,乃削其發而逃。其人酒醒,繞屋尋和尚不得,摩其頭則無發矣,乃大叫曰:“和尚倒在,我卻何處去了?”世間人大都悠悠忽,忘卻自己是誰,這解差和鸠摩羅多就是例證。但兩者境界不一樣;解差失去了“我”加上逃走了和尚,等于雙雙遺失了,是一種雙重的忘卻,真能做到“忘我”達到丟掉頭發便成爲和尚的忘機境界,因而他具有藝術家的某些禀性。鸠摩羅多是佛家中的“忘我”,因他參悟到“色身”,則是虛幻的,是泡影般的存在。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實有,“色身”是地(骨骼)、水(血)、火(體溫)、風(呼吸),四大假合,四大一旦分散,身體就壞了,不存在了。所具有形象的物質,一旦組合的緣散了,何處覓蹤迹呢?孔子“毋我”,佛家亦主張“無我”。所謂無我,並不是將固有的壓下或抛棄,乃根本就找不出我來。如果說幾十斤肉是我,那麼科學發明,證明我身體上的原質也在其他人身上,也在樹上。所以鸠摩羅多的忘卻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觀念、執著及對事物的留戀一齊放下,與一切存在的萬物萬相化合爲一。

   忘卻的境界,非一般人所不能爲。鸠摩羅多當然屬于大境界的人。道家産生的“至人無我”學說:人應該在道中忘記自己,就好像魚在水中忘記自己的一樣。(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大宗師》)這與顔回的“坐忘”(不知道有形體的存在,摒除聰明的作用,離開形體,去掉機智,和大道相合)境界同出一轍。忘卻的另一境界,如莊子所說:“至德人,忘去自己,無心用世;神明的人,忘去立功,無作爲;聖哲人,忘去求名,無心勝人,”“只要有過人的德行,形體的殘缺就會被人遺忘。人們如果不遺忘應當遺忘的形體而遺忘所不應遺忘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遺忘。”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美國詩人布羅茨基曾在一首詩中爲人們呐喊:“他要歌唱/爲了忘卻/真實生活中的虛僞/爲了記住/虛僞生活中的真實。”不錯,這正是生活的辯證法,這也是智者的品格。

  我們不能一味地忘卻,魯迅先生不是有《爲了忘卻的記念》讓國人們不要忘卻。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就把你當作一種宣傳的輿論工具搬出來,不需要你的時候卻把你忘記了。于是乎,現在,我們果真是健忘的時代嗎?

   古人雲:“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忽忘。”如果我們總能記取那些善的,而忘記那些醜惡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爲了忘卻而來,爲了擺脫而來,爲了種種祈求和心願,走進佛門淨界。背負著過去的痛苦,夾雜著現實的煩惱,這對于人的心靈而言是無任何益處,反會造成厭倦和悲觀的生活情緒,與其這樣,超脫地忘掉不也是一種幸福嗎?不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嗎?這不是讓人去逃避,而是讓人拿起忘卻這把刀子,割掉人生的闌尾,在忘卻中進步,去努力進取。

  叁

    學會忘卻,在某一層次上是一種境界,值得我們推崇贊賞的;學會忘卻,你就是勇敢、快樂和幸福的人。

  摘自《人海燈》2000年第1期

✿ 继续阅读 ▪ 小河裏的流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