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本性 學佛無益
焦紅衛
愛好禅的人都知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句話是禅宗五祖知六祖悟得本性之後,對六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當時在五祖門下的上座、教授師神秀也作了偈。五祖對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大珠禅師對不識本心之修行的人曰:“將心修行,喻若滑泥洗垢”。一般禅宗大德對未見性之人的修行稱作“盲修瞎練”。又曰:“見性人修一日,等于凡人修一劫”,即以日劫相對。如上種種,足以說明明心見性之重要,對于一個禅者,乃至對于一個修行佛法之人是重要之事,也是唯一之事。對此不可有絲毫之忽視。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如果不甘長劫輪回,迷惑顛倒,那就要趕緊下一番功夫,來識心達本。
如何才能識心見性?今將我個人的體悟彙報于同修,以報佛及衆生之恩。初修的人往往磨拳擦掌,拼勁十足,爲了見性要硬拼一場,需知見性不是靠自己的主觀意識硬拼出來的,需要用功得當,用力得當,如若不然,永劫不成。我們需要淨下心來,讀讀《金剛經》、《六祖壇經》和《心經》,不一定要再看更多的佛經。這幾本就可以,看多了可能成障。因爲這經典是航海的燈塔,是顯發我們般若之智的指南。在讀的過程中,對經的內容不太理解沒關系,不要著急,少用分別心去思考,你就只管淨心去讀,讀出音來最好。因爲音聲可促我們悟解,讀的越熟越好,像小學生讀乘法口快一樣,脫口而出,不需用心。每當讀過之後,你就保持那種清淨的心態。過一段時間,腦子裏雜念多了,你就再讀。這樣反複下去,讀上百遍、千遍、萬遍、一年、二年、叁年。不一定一本經書都從頭讀到尾,你可選讀最精彩的章句。比如《金剛經》的“無我、人、衆生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起心”,或《壇經》的“般若品”“坐禅品”等,你覺得那一段和你相應,你就讀那一段,修行的姿式不限,行、住、坐、臥都可,因爲禅只重心態,不~定要一盤腿,定上叁五天才算功夫,著空、著靜都不是禅,有神通也不一定是禅。因爲它多在能、所裏面,而禅是離能、所的,是不二法。這一點,初學者不可不知,不可錯路。是漏盡通,另當別論。
禅出自人們的生活,不離人們的生活,應在生活當中來修。如果一個人封閉起來修,不一定能修成禅。仍以故?環境的清靜與雜亂與禅無關。但是一個人在生活當中,要不斷的去掉自己的分別心、執著心。這于禅有直接的關系,也是我們修行的著力點所在。因爲我們之所以迷惑、顛倒,本有的自性之所以不能現顯,之所以煩惱,而不得解脫,而活得很累,就在于我們的分別心和執著心。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用這種心,早晨一起床,就想來點好吃的,在吃上分別,到單位上班,所見、所聞、所遇種種事物,是好,是壞,是善,是惡,都牽動著我們的思維。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晚還打妄想,總在相對的人、我、是、非裏面,這就偏離了禅。何以故?我們的自性,非善,非惡,非人,非我故。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所謂“不二法”是也。如果我們能時時刻刻的來淡化我們的分別心及執著心,不去向外求,那麼我們的本心就會顯露。這裏同修不要誤解,不分別善惡,不等于不知善惡;不執著好壞,不等于是非混同;不分別善惡好壞,是爲了發起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之真心;不用執著心是爲了開發我們“一真一切真”的大智慧,而非世智辯聰。隨著不斷地行持,我們自然體會到這一點。
禅之所以稱爲一剩佛法,稱頓法。之所以高于漸法,就在于“唯論見性”而不論“六度萬行”。那麼,就我們凡夫而言,“理需頓悟,事需漸除”。就是說,我們本有的佛性需要我們去頓悟,頓悟之後悟得了真心,我們對事物的分別心、執著心、追求心等需要漸漸的努力消除。六祖講“用自性般若智,除去虛妄的思想心是也”。這即是“不悟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之理矣。古人講:“甯可千日不修,不可一日錯路。”即此意也。
我們修行人有一良好的環境是有必要的,這有助于我們保持一個清淨的心態。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對周圍的一切要能放下,《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日常事物都是夢幻泡影,那就比較容易放下了;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所做所爲都是些有爲法,那麼我們也就比較容易接近無爲法了。實際上,也只有無爲法才能了生脫死,我們也就容易接近于“事來無受,一切處無心”的境界了。
《傳心法要》的黃檗斷際禅師留給我一個“寶”。此定是“法即是心,心處無法;心即是法,法外無心”。當我讀到此句時,心中豁然出偈曰:“走起路來左右搖,見了熟人打招呼。”諸佛、菩薩及曆代宗師大德留給了我們無量的寶,我們應得受用才是。否則,可惜啊!斷際禅師講:“法本不生,今亦不滅;不起二見,不厭不忻;一切萬法,唯是一心。”悟!
摘自《甯波佛教》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