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超導與頓悟(梁乃崇)

  超導與頓悟

  梁乃崇

   人類第一次發現超導體,是將水銀浸泡在液態氦中,其溫度是絕對溫度4.2K等于攝氏負二百六十八點八度,感應出來的電流在水銀圈中流傳了五年,沒有絲毫減弱。後來因爲沒有繼續添加液態氦,水銀溫度升高以後,電流才停止。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在4.2K水銀的電阻沒有了。如果水銀有很小的電阻,流過其上的感應電流終究會停止;只有在電阻爲零的情況下,電流才不會停止。因此稱電阻爲零的水銀爲“超導體”。

   除了水銀之外,在4.2K附近,電阻會突然變成零,成爲超導體的還有其他金屬元素,如有一種铌合金在23K時會成爲超導體,是溫度最高的金屬類超導體。

   爲什麼物體的電阻會變成零呢?依物理學家酷伯的理論,他認爲:第一,溫度降低時,原子的振動變小了,由原子所組成的路面也變得平坦光滑,電子在上面運動,就象溜冰一樣沒有阻力,所以沒有電阻。第二,由兩個電子吸收一個聲子(原子的振動),組成一個大輪子。因爲對小輪子而言,稍有凹凸的路面是粗糙的;但是對大輪子而言,卻是光滑的,所以電阻沒有了。他用以上兩個理由解釋電阻爲什麼變成零。

   十年前,吳茂昆和周經武兩位教授發現90K的超導體,它是一種構造複雜的“钇鋇銅氧化合物”晶體,在高溫爐中燒結而成。當時的物理界萬衆歡騰。迎接這個高溫超導體。90K的高溫超導體可以用77K的液態氦來冷卻,大自然中氮氣非常充足,所以液態氮非常便宜,這樣在應用上就有了經濟價值。

   不久以後,又有科學家研究出“陀鋇鈣銅氧化合物”超導體,臨界溫度在120K,打破90K的記錄,物理學界因此非常振奮。有人夢想找到常溫超導體,不過至今還沒成功。

   酷伯的理論已經無法解釋高溫超導體,因此許多理論物理學家都在努力研究各種可能的原因,希望他們早一天找到答案。

   禅宗求開悟,禅坐時將心念冷靜下來,冷靜至某一程度,心靈就忽然開悟了,這就是頓悟。這點跟水銀降低溫度至4.2K,忽然變成超導體的情形非常相似,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頓悟是心靈的超導體。至于最近發現的高溫超導體,又可以類比成什麼意義呢?我想可以類比成禅坐的時候,心念不需要冷靜得象以前那麼“低”,或許只要冷靜一半,就頓悟了。

  冷與靜

   人類經過常年的努力,才知道固體物質的溫度是原子振動的動能。溫度高就是動能大,溫度低就是動能小。

   原子組成的固體物質,可以比喻爲一盒鋼珠,鋼珠與鋼珠之間連上彈簧。而溫度的物理圖象就是每一個鋼珠不停地振動。猛烈振動代表溫度比較高,微弱振動則溫度低。也可以說溫度高的時候,原子在紛擾不安的狀態,溫度低的時候則平靜無波。

   我們可以想象所謂紛擾不安,就是吵鬧;平靜無波當然就是安靜,吵鬧變小了。物理學則用“雜音”來表示吵鬧的程度。這樣,溫度與“雜音”就連上關系了,溫度高“雜音”大;溫度低則“雜音”小。

   所有儀器都要考慮“雜音”問題,因爲“雜音”會掩蓋微弱的訊息,正如同處于鬧市,聽不清楚別人講話的聲音。所以“雜音”愈小,儀器的靈敏度也就愈高。

   譬如收音機在高溫環境下“雜音”升高,音樂節目埋在“雜音”中,聽不清楚;或移到冷氣房,音樂就清晰了。

   又譬如電腦的散熱風扇壞了,內部溫度必然上升,“雜音”跟著變大,電腦就死機了。

   所以降低溫度,“雜音”也降,那麼溫度可以降到多少呢?理論上,最多降到-273℃,這是宇宙最低的溫度,又叫“絕對零度”。這時原子的振動完全停止,所以由溫度而生的“雜音”全部消失,儀器的靈敏度也達到最高點。

   許多天文測量儀器都保持在液態氦的溫度,即-268.8℃度,只比絕對零度高出4.2度。這時儀器的靈敏度高,讓我們可以測到遠方的星星。

   人們若是煩躁不安,就象儀器處于高溫狀態,只有強烈的信號才能感覺;若是心平氣和,則相當于低溫狀態,微弱的信號皆可感知,因爲“靈敏度”提高了。

   靜坐的時候,練習將心念放下,雜念減少了,我們對周遭的環境和健康狀況,漸漸能夠明察秋毫。爲什麼呢?因爲靜坐如同降低溫度,雜音(相當于“雜念”),于是人就象儀器一樣變得靈敏了。

  “無限”只在心中

   古代曾有這麼一個想法:“一根直線,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就是一條線一半再一半地取下去,直線越來越短,但永遠不會是零。這樣的想法就産生了“無限”的觀念。

   從物理測量的觀點來看,我們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無限”的蹤影。比如“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實際上,我們無法不停地取其半,當被取一半的直線小到到某一個程度,剪刀無法再把這一半的線剪成一半時,就算用高能物理加速器把它碎裂成基本粒子,以後我們仍然無法再分裂下去。

   所以根本沒有“萬世不竭”這件事,在現實世界裏並沒有“無限小”的存在。同樣的,“無限大”的觀念在現實中也是找不到的。

   古代西方哲學家吉諾以爲“無限”存在于現實世界中,他運用”無限”這個觀念,證明飛箭靜止不動,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吉諾反論”,他們這個學派深信宇宙是靜止不動的。

   “吉諾反論”如何論證呢?他是這樣說的:箭從A射到B,必須先通過AB中點B”,若只從A射到B,又必須先通過AB的中點B1 ……做到第N次,飛箭必須先通過的第N個中點B。此類推下去,N是“無限大”, B也不斷地趨近于A點,因此中點窮萬世不可得,箭曆經曆世尚無法起動,所以飛箭靜止不動。同理類推之下,整個宇宙都靜止不動。

   這樣的推論有個先決條件,在于“無限大”有永世不能達到的性質,才有飛箭靜止不動的結果。如果N不是“無限大”。而早就飛射出去了。事實上,既會飛射出去的,所以“吉諾反論”反而證明了,“無限”並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吉諾認定“無限”存在于現實中,顯然錯了,不過他的推論卻很精彩,發人深省。

   既然“無限”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那麼存在于何處呢?我認爲存在于心靈世界中,我們可以在心中想象“無限小”和“無限大”。吉諾所相信的宇宙靜止不動,和佛教所說的不動明王、不動地菩薩,應該都在心靈世界中。

   現在的科學必須接受數學,而“無限”是數學的基礎之一,接受了數學,就是接受了心靈的存在。可是主張唯物論的科學家卻不承認心靈的存在,這是自相矛盾的現象。我想是因爲他們不了解“無限”只存在于心靈世界的緣故。

   摘自《菩提心》2000年第4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