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想阿彌陀佛真身(向學)

  觀想阿彌陀佛真身 

  向學

  本經稱爲《觀無量壽佛經》,即說明了以觀想阿彌陀佛爲經的主要意旨,其他諸觀是圍繞這一意旨而設立的,所以彌陀真身一觀顯得特別重要。在真身觀之前的第八觀是像觀,因爲行者要直接觀想佛的真身是不容易的,因此先觀佛像作爲真身觀的前方便,像觀修習成就時,即可進入真身的觀想。此觀是觀想阿彌陀佛色身莊嚴,故名“真身觀”。

  真身觀是《觀經》的核心所在,爲了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妙趣,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此想(像觀)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潔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念,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現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作此觀者,舍身他世,生在佛前,得無生法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見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壽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爲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觀想阿彌陀佛真身成就,不僅“舍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法忍”,而且能得“諸佛現前授記”。可見此觀于諸觀中所得利益最大,所以經中強調行者要“億想”、“系心”和“谛觀”。此觀是以觀想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而且往生西方淨土的。佛的種種莊嚴相不是行者的隨意想像及粗淺的定境所見的,必須經過上面像觀的修習具有較深的定力爲基礎,于此觀中逐步觀想佛的色相、身高、眉間白毫、佛眼、毛孔,直至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所具有的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相好的八萬四千光明等。行者如果能夠依這種程序,“但當憶念”,如實修觀,則能于定中大開心眼,見到阿彌陀佛的真身,由此也就見到十方一切諸佛。這種定境稱爲“念佛叁昧”或“觀佛叁昧”。得此叁昧也就見到以大慈悲爲體的佛心了。

  以憶念觀想彌陀色身而得往生之說,在支婁迎谶翻譯的《般舟叁昧經》也有這樣的闡述,如說:“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數數念我,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生我國。佛言,是菩薩用是念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當念如是佛身,有叁十二相,悉具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中說法。”這兩經都是以觀念彌陀色身爲往生的途徑,並且都很強調意念的集中與持續,《觀經》的“但當憶念”、“應當系心”、“谛觀”,與《般舟叁昧經》的“數數念我,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常念如是佛身”等意思是一樣的。又《觀經》的“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與《般舟叁昧經》的“悉具光明徹照”之義相符。其所觀的身相中雖有八萬四千相與叁十二相之不同,而實際上行者若能如實觀想,親見如來叁十二相,即能見八萬四千相,《觀經》在像觀中也已談到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這一意義,八萬四千相是叁十二相的引申和擴充說明。

  在觀想佛的身相中,光明之相尤爲重要。因爲光明是與阿彌陀佛息息相關的,《阿彌陀經》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阿彌陀”。《無量壽經》亦雲: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爲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稱光佛。其有衆生遇斯光者,叁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叁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知。

  在其四十八願的第十五願說:“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第叁十二願又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可見,阿彌陀佛不僅以光明顯示他的特殊功德,而且也是以光明象征著他深遠廣大的宏願,並且也是應用光明這一法門來利益衆生、承辦圓滿佛事的。因此,行者在觀想阿彌陀佛身相時,一定要“谛觀”光明這一莊嚴相,而蒙其光明獲得利益。

  觀想彌陀真身得“念佛叁昧”,定中親見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是真身觀的要求和目標。《般舟叁昧經》也是從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人手,觀想成就時,即能見十方現在一切諸佛。《般舟叁昧經》譯爲“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此定修成時,十方現在一切諸佛皆能在行者眼前出現,所以彼經說:“一法行常當習持當守,不複隨余法,諸功德中最爲第一。何等爲第一法行?是叁昧,名爲現在佛悉在前立叁昧。”又雲:“持是行法故,致叁昧便得叁昧。”可見“般舟叁昧”雖不是以念佛爲其名,卻是觀念彌陀的結果,其定中所得境界與《觀經》所說的“見十方一切諸佛”完全一致。又《觀經》像觀中“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與《般舟叁昧經》的“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恒薩诃竭,心是我身,心見佛”的含義相同。

  摘自《閩南佛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 继续阅读 ▪ 住寂靜處(正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