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中佛像如何安放(何雲)

  寺院中佛像如何安放

  何雲

  佛、菩薩、羅漢等塑像在寺院中何設置的具體的位置在曆史上是有變化的,從變化之中可以看見佛教在漢地社會信仰情況的不同。

  唐代以前,佛殿中佛像如何設置缺乏記載,難以詳考。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佛殿留存有唐代的格式,主像達五尊之多:以釋迦牟尼佛居中,左邊有彌勒佛和普賢菩薩,右邊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除五尊主像之外,左右又分別有迦葉、阿難等侍立之像。

  從宋代起,叁佛同殿的形式比較流行,叁佛一般是彌勒、釋迦、阿彌陀,有時彌勒佛也被藥師佛取代。這叁佛究竟誰居中,則不一定,有時是彌勒居中,其余二尊位于左右,有時又是釋迦佛居中間。

  宋代以後,彌勒佛在佛寺之中另有專殿或專閣,稱爲彌勒殿、彌勒閣。宋代有人認爲以彌勒與釋迦和彌陀並列,很不妥當,因爲按照佛教的教義,彌勒佛是繼承釋迦佛位的未來佛,不能與釋迦和彌陀並列。其實,只是一個原因,民間對彌勒佛這個未來佛的信仰越來越高漲,這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五代時民間流行彌勒化身到人間的傳說,這化身就是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以後很多寺廟裏就專塑笑口常開的胖彌勒佛像,左右分塑四大天王護衛。

  宋、遼時代佛殿,除叁佛外,也有供五佛和七佛的。像遺存下來的山西大同善化華嚴寺及福建泉州開元寺都供奉五佛。有些寺院也供過去七佛,即釋迦牟尼前六佛加上釋迦佛。

  後來叁世佛觀念流行,過去七佛中前六佛簡化爲一個燃燈佛塑像(或稱定光佛),現在佛爲釋迦牟尼佛,加上未來彌勒佛,成爲明代佛殿的一般塑像模式。明代以後,寺院的製度多半統一起來,佛像的設置也大體上一致。一般稍有規模的寺院,佛殿上塑釋迦像居中,左爲藥師佛,右爲彌陀佛(這是所謂“橫叁世佛”)。在釋迦兩側又有迦葉和阿難脅侍,迦葉在左邊擎拳含笑,阿難在右邊合掌隨侍,成爲塑像的通則。

  近現代以來,特別是建國之後,重修或新塑佛像時,往往唯供一佛或一菩薩,或一佛二脅侍,這比之以往要簡化多了。

  佛殿兩側通常都塑十八羅漢像,左右各九尊。

  摘自《佛教文化百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