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供僧(印順長老)

  供僧

  印順長老

  供僧就是供衆。佛教的出家弟子專心于自利利他的法業,生活所需是依在家衆的供施而來的。在印度,佛與出家弟子,每日去村落、城中乞食。布施飲食的不能說是供僧,因爲這是隨來乞求的而施與,不是平等地施給多數人。如在家弟子,請多少信衆去他家裏受供養,平等地供給每一位,那就是供僧了。

  在供僧中,“安居施”——七月十五日最隆重。佛製比丘、比丘尼,在夏季叁個月中“雨安居”。由于雨季不適宜到處遊行,古人多有在安居中成聖的。所以安居終了,俗稱“解夏”。那一天,附近的信衆都來供養,稱爲“安居施”。除豐盛的飲食外,還有供養布匹(做新衣用)和日常用品的,這是佛教的大節日。佛法是平等的,但法在世間,也不能沒有限製。安居施只布施給在這裏安居的,人數是一定的。如有聽說這裏的安居施豐厚,他處的出家人臨時趕來,那安居施是沒有他這一份的。出家衆叁月安居,到這天,受比丘戒的年齡,長了一歲,所以比丘(及比丘尼)的年齡,古稱多少“夏”。中國佛教不重視安居,與世俗的年節混合,所以變成“僧臘”了。這一天,比丘、比丘尼都大了一歲,如父母見兒女長大一樣,所以稱爲“佛歡喜日”。可是中國佛教將七月十五日與餓鬼相結合,成爲超度鬼魂的佳節。唉!佛法的演化,有些真是出人意外的!

  信衆(出家人也可以)到寺院裏“打齋”(西藏稱爲“放茶”),平等供養,就是供僧。我受戒時,天童寺“打齋”的分供衆、如意齋、上堂齋,那是依供養金錢多少而分類的。現在臺灣的戒會,在上堂齋以上,又有某某齋等名,而最高的是護法大齋。一般人總說佛教守舊,其實創新的也著實不少呢!

  七月十五日供僧,中國佛教早變質(度鬼)而忘記了。《菩提樹》雜志社發起過七月十五日供僧,由信徒發心集合,購買些日用品,選定對象,到時分別寄去,每人一分。雖不是安居施,而確是喚起供僧的先導者!臺北蓮華佛學院多年來也發起這樣的供僧。不到十年吧!中國佛教界在七月十五日,有齋僧(比丘、比丘尼)大會。元亨寺等臺灣的寺院,真可說盛況空前!四方僧到處遠來,見面、晤對,可以增進佛教僧團的和合(團結),也有些作用的。不過,一、全國性的齋僧,地區未免太廣了。遠的乘車(有的搭飛機),遠地是要早一兩天動身的。爲了參加一餐午齋(也許還有物品),而要費二、叁天時間,總覺得不償失。將來全國統一,如主辦齋僧大會,遠地的飛機往來,也要好幾天呢!二、某一次齋會是臺灣中佛會與城隍廟合辦的。城隍廟的神像是屬于中國道教的;與中佛會合辦,可能城隍爺已經信佛了?兩年前,我曾接到一份城隍廟的“月訊”,似乎也在努力宣揚。有一篇文字主題是“佛由心成,教因魔興”八個字。“佛由心成”似乎肯定佛教的即心是佛,而“教因魔興”顯然是反對出家教團的。這八個字原本是“道門”的老話。從城隍廟通訊看來,即使是自稱信佛,或者加入中佛會,而城隍廟分子的反佛教(出家)特性明顯存在。我建議要辦齋僧大會,切不可與城隍廟某某宮等合作。將來大家神佛不分,佛魔不分,誰來負因果的責任!

  摘自《中國佛教瑣談》

✿ 继续阅读 ▪ 工作上的忏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