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正法
慧律
學佛須具正知見,開悟更須正知見。欲得正知見,理應依法修行。何者爲法?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是勝義谛的經驗。
真理不能創造,因爲其本來即存在。釋迦世尊發現世間宇宙、人生的真理,發現緣起性空叁法印的真理,體悟到衆生皆有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皆有成佛之可能,爲令具縛沈溺看破世間假相,了幻非實,遠離妄執,乃不辭辛勞,慈悲宣說。
每一個時空皆是緣起性空,法就存在于每一動點、每一角度,行住坐臥皆是法地展現。眼見耳聞,于一切生滅無所住著,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小乘破我執,證我空;大乘破法執,證法空;勝義谛(第一義谛)乃是究竟義,謂空空,即是連空的觀念亦破除。若不起心動念,則無染汙,切勿知見立知,便可見本來面目。修學之始,以守住、保任、觀照爲用功初階,日久工深,自可當相即道,見處即真,一切相皆屬緣起性空,見一切相即是佛性之影現。
弘一大師言:“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與以正見;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與以正信;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惡行而與以正行;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間一切幻覺,而與以正覺。”世間義理甚淺,行之卻很複雜;出世義理極深,行之卻很簡單。人生在世, 若未逢正法,當可謂福薄障重。何以故?無因緣了生死故。
今所謂正法,舉凡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念處、五停心觀、八正道、叁十七道品......皆屬之。萬法回歸自性,名爲正法。若離體說法,即名相說。離現前一念清淨本性,即是外道。《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蓋五蘊本空,若以見聞覺知求法,乃是求見聞覺知而非求法。唯有放下妄想,不被相黏住(蓋相乃因緣聚合,當體即空。),方可入萬人之中,如入無人之境。究竟而言,本來無一物也。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盲龜值浮木。聽聞無上大法,自當信受奉行。是以成就佛道之七聖財,以“信財”爲首;淨土叁資糧,亦以“信”爲先決條件,可知“信”乃生死長夜之明燈,當以法爲船筏,心領神會,信解行證,直達涅槃(于生死當下見涅槃)。
然值此末法,邪說橫流,異端並起,談玄說怪,不一而足。欲修道者,當以叁法印、一實相印,爲界定正法之准繩,審慎揀擇。
倘能掌握佛陀教法之真正精神——叁法印、一實相印,即得正法之精髓。
叁法印系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印者,認可、驗證之意。藉此叁者根本教理,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故稱“叁法印”,其內容梗概,開演如下:
諸行無常:意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有爲諸法概皆無常,衆生執以爲實,認假作真,而起諸妄想,或求長生不老,或徒務粉飾色身,不識“亘古不變”,仍不免“刹那生變”,無常者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此方是“真常”。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于一切境,隨遇而安,在悲智雙運中,得見生命之究竟義。想得到幸福,就要從真理下手。真理要從心下手,心要從悟下手。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因爲能觀照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一旦失去什麼,就不會感到痛苦,因爲你知道——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意指世間諸法,無論有爲、無爲,皆是緣起幻有,並無恒常不變、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世尊殷勤囑咐:應于二六時中觀照“無我、無我所”。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凡我之物皆是爲我所用,非我所有。若真有我,何以我之心緒、生死皆非己能掌控?足見“我”無從主宰“我所有”,有“我”即生對立,而我執則爲一切衆生之通病,唯有放下我執,方可覓得真我。唯有了知無我,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
涅 寂靜: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 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爲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未入正信者,每以涅 爲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爲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衆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爲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複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爲佛教最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于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 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 。”心外見法,名爲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 。生死與涅 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 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 ;若求大涅 ,即造生死業。
一實相印者,指真實無二,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即吾人所謂真如法性。倘能在緣起法中,遠離種種知見,內外俱空,活生生的現象界,便是寂滅之清淨心。了悟萬法如夢幻泡影,即見本體空性。雖處處如幻,亦處處實相。只須幻相看得開,實相自顯現。
叁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八萬四千門,多似恒沙。欲以有限生命,開啓永恒慧命,當以法四依爲根據,藉此入道。
依法不依人:正法有二,一爲世俗正法,系指文字叁藏,事相上的大藏經,一爲勝義正法,指證得無漏(真空無生)之理。行者應以教法、真理爲憑,不可盲目信靠緣起幻有之臭皮囊。蓋法可脫在纏諸苦,指引菩提之道。人則難免主觀我見,若不契佛說,則當舍離。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叁藏中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谛理,後者乃爲弘範而權巧之方便宣說。兩者權沖,自當依了義經方能究竟解脫。
依義不依語:語言文字爲傳達義理之工具,其作用在诠釋真理,然究非真理。切不可舍本逐末,率爾依循表相文字,斷章取義,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在意涵。
依智不依識:智者,非世智辯聰,而是真實圓滿之般若智慧。識者,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行者當以般若爲依憑,不應以人間情識爲指歸,方可得證究竟涅 。
佛子當信解正法,更當護持正法。就事相而言,要竭盡所能護持叁寶,就理體而言,尤應護持當下之起心動念。
摘自《祈願正法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