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現世而出世
董群
自性和西方淨土的關系,在家和出家的關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現世和出世的關系。惠能提出的即自性而淨土,即東方而西方,即在家而出家等觀點,也是對現世和出世關系的解決,這種解決的結論就是:即現世而出世。
惠能這樣表述他對現世和出世關系的看法
法原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壇經》意思很明確,佛法只存在于現世人間,所謂的出世間,也只是在現世中,沒有脫離現世而獨立存在的純粹的出世間。所以,人們不應在現世之外另求什麼出世間。
佛教把衆生所生存的世界稱爲世間,也就是指的此岸世界、現實世界、人間,把世間的法則稱爲世法,儒墨道法,諸子百家,都屬世法;把佛教的佛國世界稱爲出世間,也就是彼岸世界、理想境界、佛界,把佛教的法則稱爲出世法。按照一般的觀點,佛法和出世法,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理想境界和現實世界,佛界和人間,是二元對立的,前者是對後者的完全否定。所謂超越,就是建立在這種全盤否定的基礎上的;所謂解脫,是以出離現實世界爲前提的,以否定人的現世生活爲前提的。這種否定,其實是否定現實世界的合理性。佛法,嚴格來講是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精神的。但是,這樣離開現實的理想境界真的有其存在的意義嗎
佛法本是因人而有,因人而興的,離開了現世的人生,佛法依何而存
在惠能看來,在世間和出世間的關系上,也應遵循不二法門,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所謂解脫,乃是現世解脫。
祖師禅的直指精神在這裏也體現出來了,要實現人生的超越,必須直面現實的人生,直面無明的、充滿煩惱的、處于生死輪回之中的現世人生。這一點和儒學也有相似之處。孔子有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
”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更有意義地生活下去的問題,而不是離開這個基本原則去空談身後世界。生的問題解決好了,死的問題自然也能很好地解決。這就是中國傳統的生活理性,體現出強烈的現實主義的入世精神。惠能的禅學也繼承了這一精神,所以可以稱惠能的祖師禅是世俗化的、入世的。
摘自《祖師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