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世味淡 道味甘(程媛)

  世味淡 道味甘 

  程媛

  世味和道味是處在不同的兩端上,用心于世間的塵味,便品嘗不出道味的香醇與甘美,反之無心追逐濃冶的世味,道味才會浮現。印光大師說:“學道之人,斷除惡習須具勇氣,若因循推拖,則長時相續,了無斷時矣。”

  勇力是凡聖交戰的利器。智慧、願力作铠甲,般若爲利劍。勇氣要付諸實踐,從中才能得到法益。何爲勇力

  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所思所想如黃者所講:“應是大悲、大善、大願,點滴于終生努力獲大果。”終生所積,于臨終生起正念,決定往生。

  但修行又非一時之功,說難真難。這如同凡聖交戰,染淨掙紮。非經過一番刻骨銘心的心路曆程不可。古人有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將修行理解成粗淺的求平安,求吉祥、發財等,既使吃素作課種種布施,一旦臨終信願不堅,正念不起,生顛倒想,這時很難往生。到那時一生所修便成惡業,因沒出六道,仍在魔掌中,故爲惡業。

  我體會修道是每天都在與宿世習氣作拉鋸,自覺力、省察力、改造力、克己力稍一薄弱,道心就退轉了。所以要不斷的雕琢自己,如蓮公講:“哪痛哪下針,將自己徹底打碎再造。”

  改造自己的過程,就是提升的過程。這就如同好雕工師,一旦決定創意,將這頑石由粗雕到細雕,反複打磨去掉多余之處,方成雅俗共賞之器件。過來人講:“修行是去東西,不是得東西”,時聞同修們講用功如何得力、見佛見光、種種好夢境等,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

  古德常提醒學人,尤其“念佛人心未一而求感通,已是修行第一大障礙,再以躁妄心格外企盼,既使不著魔,也已破壞了清淨心。”若能體會用功要踏實專一,不斷提升正知見,佛號就能時時現前。塵勞隨之解脫,心生法喜,自然安樂。心沒有怨恨憂喜,平平常常,再舉佛號,便能體會淨念相繼之法樂。

  用功不能輕敵,如兩軍對壘交戰一般,時時將多生劫染入我們心田的習氣去除掉。但習氣“如油入面,摻入容易,取出極難”。

  爲此要立決定志,深自省察自己的言行,善護己念。時刻對照自己起心動念是否與佛之悲願相符。常常反複觀照,保持正念不失。

  如今在這澆漓的世風中,大量的娛樂信息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足以使人煩動惱亂。修行人一旦陷入,很難拔出。如果再每天看電視喝茶聊天,只顧眼前物欲享樂,無睹于來日惡果之酬償,懈其用功修行,恐難臨終生起正念出離了。

  修行人要學會獨處,用功得力時自然不會寂寞,享的是心中舒甯和清淨法樂。這番體會如古人有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總之,修行人注定要孤寂地走一遭,用功處再能燒幾把大火,不顧生死、不計成敗、始有相應分。正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摘自《本願海》2010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