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觀的實踐方式
汪祖民
佛教把慈悲層次化。《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雲: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牢獄,當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與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予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
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
因此小而名爲大?”
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爲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爲大,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爲大,余人心中(慈悲),名爲小。”……
複次,小慈但心念與衆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令衆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衆生苦,亦能令脫苦。
據上所引,區別慈悲層次的標准有二:一是慈悲踐行者身份的不同。 佛的慈悲爲大:菩薩的慈悲相對于佛爲小,相對于二乘爲大,也可以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爲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子衆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衆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叁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小慈悲是主客有別、自他有別;大慈悲則主張與體現衆生平等、佛與衆生平等,是一種無差別的普遍的慈悲,這也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隨著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佛教越來越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是解脫之道的兩大環節,也是大乘菩薩德性的兩個方面。慈悲是在踐行上要求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智慧是在認識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悲智結合、悲智雙運,自利利他,是爲解脫成佛的正道,大乘佛教把“戒、定、慧”叁學的戒學、定學歸結爲慈悲,慧學爲智慧。“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也被定爲慈悲之度,最後第六度智慧即是智慧之度。
佛教崇尚布施,認爲布施具有無上功德。小乘佛教的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將財物布施于他人,破除自我的貪心和吝啬,以免除來世貧窮;二是“法施”,向人說法傳教,使人成就解脫智慧、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增加“無畏施”,給人增強無畏的信心,使之面對茫茫人生之苦而無所畏懼,在修持解脫的漫漫長途上勇猛精進。此外,佛教還有九施:《菩薩地持經》:“雲何菩薩檀波羅蜜。略說有九鍾。一者自性施。二者一切施。叁者難施。四者一切門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除惱施。八者此世他世樂施。九者清淨施。”大乘佛教還將布施與慈悲教義聯系起來,用以濟世利他,普度衆生,把布施的對象擴大到遍及一切有情衆生,並把它納入“四攝”、“六度”之中,且居于兩者之首項,這就表明布施是大乘佛教道德修養與解脫修持中最重要的善行。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表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體現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質特性。佛教認爲,時社會和自然有害的東西如害蟲害鼠,非殺不可,殺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中國佛教還特別反對戰爭和刑殺,並提出斷酒肉、素食、放生的主張。自南朝梁武帝提倡斷酒肉以來,素食成爲漢地僧人普遍的飲食生活准則。
佛教修持講究自修自證,不能夠有依賴思想。佛經裏說:“一翳在眼,空花亂墜。”意思是說:就好象眼睛裏長了東西,遮蔽了視線,看不見璀璨的陽光,卻反而去責怪太陽不夠明亮;我們的心眼被不正確的知識見解阻擋了,自以爲是,見到的只是亂墜的空花,卻不能看到真實的狀況,所以有佛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哪裏
其實,佛就在我們身邊。
摘自《浙江佛教》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