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常行叁昧(心悟)

  常行叁昧 

  心悟

  常行叁昧,乃依據《般舟叁昧經》而修之叁昧,又稱般舟叁昧。般舟叁昧,又名“佛立叁昧”、“諸佛現前叁昧”,因修習此法,會受到諸佛神力的加持、叁昧力的感召和行者本願功德力的相應,能與定中見十方佛,故名佛立叁昧。如《般舟叁昧經》雲:“于叁昧中立者,有叁事,持佛威神力、持佛叁昧力、持本功德力。”

  關于得是叁昧的原由,湛然大師在《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二雲:“經中問:從何處得是叁昧

  答:從念佛得。若人不念佛,贊歎佛身者,則爲永失今生後世利樂因緣。”即是說明,由于念佛,能得常行叁昧。行者在修常行叁昧時,叁昧相應的情況也有差別。差別的原因在于定力的不同,按照一般的分別,初禅、二禅較弱,叁禅,四禅較強。定中見佛並不是修習此叁昧的目的,這些瑞相都是助成念佛叁昧的方便。

  在《摩诃止觀》中亦是約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叁個方面來進行說明。約身而言,于道場內,身常旋行繞佛,無有休息。要沐浴並更換新的衣服,備諸供具,莊嚴道場。亦須避開惡知識、愚癡的人以及自己的親友.如《摩诃止觀》卷二雲:“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鄉裏。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肴、甘果。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爲一期。”智者大師還特別強調要“視師如佛”,親近善于內外律的律師和善解般若智慧的法師。因爲佛法在恭敬中求,由于師長的傳承,我們才有聞法的機緣,所有的善根都是從師長的教導中生出.如果對師不尊重,要想證得叁昧是無有是處。如《摩诃止觀》卷二雲:“須明師善內外律,能開除妨障。于所聞叁昧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當割肌肉供養師,況複余耶

  承事師如仆奉大家。若于師生惡,求是叁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養子;須同行如共涉險;須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叁昧不得,終不休息。” 想阿彌陀佛,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即步步、聲聲、念念唯阿彌陀佛。如《摩诃止觀》卷二雲:“口說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但專以彌陀爲法門主,舉要言之,步步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

  約意而言,即是觀察佛陀的叁十二相和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之相。臂如從佛陀足下的千輻輪相順而觀,一直到佛頭的無見頂相.或者觀察極樂世界的寶樹、天雨寶華、飯食經行和阿彌陀佛的自在說法之相。如《摩诃止觀》卷二雲:“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刹,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衆菩薩中央坐說經。叁月常念佛,雲何念

  念叁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緣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緣,乃至千輻輪,令我亦逮是相。”行者精勤不懈,則可依佛威力,叁昧力,及行者本身功德力,而于定中見十方請佛顯現于行者前,故又稱佛立叁昧。

  這裏的常坐叁昧,和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的觀想念佛屬于同一系統,只不過智者大師根據叁觀的理論進行融通,使觀想念佛中具備叁觀,最後再用一心叁觀來進行統攝,這才是智者大師的本意。

  常行叁昧約空觀而言,即是佛之色心,無相無得,不可以用心來得,亦不可以用色來得。約假觀而言,譬如鏡中之像,不外不中,以鏡淨故,自見其像。約中觀而言,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想即是愚癡,心淨即是涅槃。總之,智者大師對于意業的規定,除了觀想念佛外,是了知心佛平等一如,最後融人一心叁觀,這才是常行叁昧的根本旨趣所在。

  摘自《廣東佛教》2009年第4期

✿ 继续阅读 ▪ 用心念佛(清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