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自己的苦
佛使
“佛”譯爲“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譯爲智者的宗教。佛陀的四衆團體被譯爲智者的團體,佛教徒也被譯爲追隨佛陀的行者,或稱他們爲歸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這個名詞譯爲覺悟的人,佛陀覺悟些什麼呢
佛陀最終所覺悟的即是真正知曉萬物的真理罷了。所以我才這麼解釋:佛教就是一種能使人明了“什麼是什麼”的宗教,讓人們明白真理的宗教。我們必須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後,再也不用擔心、甚至害怕各種各樣的欲望煩惱,它們將完全被智慧所摧毀。當顛倒妄想的無明生起時,立刻就被智慧所觀照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說各式各樣的行持無非是要增長智慧,明了“什麼是什麼”罷了!必須應用這種修持方式來引導這心,使它堅固且確定地沿著佛教的道路前進。希望各位能盡力在“苦”這一方面觀照,盡量使自己能逐漸明了“苦”的真相。 能以這種方法盡力去觀照,雖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進入佛教。若每天只顧埋首于經藏中,但卻不在“苦”這方面下功夫觀察,雖佛學程度不淺,卻還不可能真正進入佛教。每當接觸任何一種事物之後,就必須去學習它,直到徹底明了、確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麼。所生起的“苦”正停留在內心煎熬著我們,使我們熱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它是怎樣的
是從哪裏來的
假如每一個人都提起覺念注意觀照自己心中的“苦”受,在這種情形下學習,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進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著經典來學習的人,僅僅記憶語言文字是無法明了“什麼是什麼”的.是不能和他相比的。雖然在經藏中充滿著“法”的解釋,這個東西是怎樣的、那個東西又是如何的,聽了之後也不過像鹦鹉學話一般,只是記住罷了,但卻無法進入萬事萬物的真相,只有在觀照著身心的真理中,才能進入“苦、煩惱、大自然及所接觸之事物”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質。 我們試著想想現在是否已經很熟悉地認識自己了呢
是否可能類似那些每天都在觸摸著經藏的人,卻不知道存留于叁藏經典裏的寶藏——那不朽的佛法
“什麼是什麼”這主題告訴我們擁有我們這個自己,利用自己來修持,我們所做的都是和自己有關系,但是我們還是不能認識、了解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完全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我們依然有著苦,有著各種貪愛、欲望的“苦因”.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增加和累積,這正是因爲不認識自己罷了。 確定並明了叁藏經典,或去了解隱藏在叁藏經典裏面的奧秘,比起了解其他事物更複雜。因此,我們務必要回過頭來以實際的學習來認識佛教的本質,也就是從名色的和合去學習認識生命中的身心。它有著“感受”和“思考”,正處于欲望中,有意地隨著欲望而行事,甚至動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報是在滋養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長茁壯,無止境地延續下去,不可避免的,我們必定在苦海中流轉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麼是什麼”罷了! 我要總結今天所講解的題目,“佛教的原則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當我們正確而又真正地明了“什麼是什麼”之後,不必別人來教導也能正確地去實行每一件事,習氣煩惱會自然消失;能最正確又直接地明了“什麼是什麼”後,我們就獲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寶物——悟道、證果、涅槃的境界。
摘自《彩雲法雨》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