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有感
劉先和
一部佛光燦爛的《金剛經》,在今天這個國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時代廣爲流傳,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學佛人的隊伍中,讀《金剛經》的信衆也越來越多,這真是盛世興佛,佛興盛世,是中華民族的殊勝因緣。在讀《金剛經》的人群中,不時聽到這樣一種反映,即知道《金剛經》是一部功德無量之經,也懷著極大的熱情和向往去讀這部經。但釋迦牟尼佛卻在這部經中反複指出無法可說,無法可得,故而讀來讀去是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學
我以爲這的確是讀經的一個大問題,有必要加以深究並切實解決。
《金剛經》篇幅不長,但佛在經中卻反複說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說到如來無所說,也無法可得,即便是過去在然燈佛所也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指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此說來真叫人有些難以琢磨。說了又說沒有說,什麼也沒有說;說沒有說吧,又有一部《金剛經》擺在那裏。其實這正是《金剛經》大作之處,字裏行間處處閃現著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無明愚昧,見寶不識。因而落得一個見字爲字、見相落相,無法感悟到經中的理義。如何這樣說
我們不妨將《金剛經》剖開來看。
對于解決讀者中如上疑團,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值得細讀:“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善提。須善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佛在這裏態度十分鮮明地告訴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不要因爲佛說過諸法非法,諸相非相,就以爲一切法都斷滅了,就無法可學了,如此思維必定是一種偏知偏見。由這段經文的反思,我們不妨再重讀《金剛經》,難道釋迦牟尼佛就真的沒有說法嗎
不。經文通篇都在說法,而且說的是大法,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見得
經文開篇佛就開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降伏其心。接著指示一切菩薩應如何布施。繼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虛空不可思量一樣,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見。若是能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根本,是大法。難怪連須菩提聽到這裏都要啓問:“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須菩提並非多余擔心,我們若幹人不是感到無法可信,無法可學嗎
在以後的經文中,如來一而再,再而叁的以衆生之見,以菩薩之見,以佛之見來解說這般若之法,以啓迪衆生智慧,通達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既然說了法,那又爲什麼要反複強調無法可說,無法可取呢?這並非如來想攪渾水,而是如來太子知衆生之根性,那就是執著貪婪。故而佛在說出法以後,又得花大氣力告誡人們不要執著于法,不要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沒有衆生執著的根習,《金剛經》有幾句話就夠,佛既不需要花那麼大的氣力說那麼多的話,也不需要花那麼大的功夫去破衆生之執見。
衆生執著了什麼呢?佛在經中了了說明。略舉幾執:一是執著于相。執著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二是執著于法。貪樂于小法,有爲法;叁是執著于福德。貪愛于有相布施之福德。還有種種,不一一具說。執著有什麼害處呢
佛在經中也一一分別指出,執著相者那是執于虛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實,不過于一合相。而且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脫。執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爲法,不過如夢幻泡影一般,最終不過以法束縛自己。執著于福德也是同樣,因爲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過是虛幻之物。
讀《金剛經》不是無法可學,而是在學一根本大法,在學大般若波羅蜜法。信奉這部大法,我們才能以般若之舟通達到光明的彼岸。這是每一個讀經之人必須要解決的正信。我們讀這部經不能僅僅將此作爲一種功課來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經義,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說,以找到自己下力之處。以《金剛經》爲師,指導自身學佛修持、信解受持。這才可算爲一個真正的讀經之人。
以上所說,無非是筆者讀經之見,偏知難免。《金剛經》智慧本不可說,理義本不可說,功德也不可說。一切言語皆是不實之詞,無非是妄言妄語罷了。只是我親聞若幹同學同修讀經找不到下力處,便心生悲憫,忍不住說幾句。但回頭一望,想說的無法說清楚,說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說的。只好無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讀《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