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內容(淨行)

  佛法的內容 

  淨行

    (一)佛法所解說的是什麼呢?

  善男子,佛法所廣爲解說的,是宇宙與生命各種生滅現象的原理,及衆生能如何隨順駕馭這些原理,創造自己及環境,爭取最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間種種科學與哲學的範疇;在解脫境界的平等與殊勝上,更絕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說了宇宙萬有的緣起如何生?如何滅?

  它解說了生命出現的原理如何變現?如何生死輪轉?

  它解說了衆生苦惱的來源,及如何能徹底地把這些苦惱源頭堵塞?

  它解說了無量的修行法門,指導衆生該如何滅去苦因、疾得樂果?

  佛法最終的功用,就是除去衆生對虛妄不實的執著,覺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壯大成熟,令衆生能過著真正醒覺、不執虛妄的自由解脫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種。它藏于一切衆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議的妙用,能起無限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衆生的佛種成熟圓滿,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時候了。

  但是,顛倒的衆生不知心中有佛種,不知佛種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觀于內,把它開拓壯大,卻遠離唯一真實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虛妄裏,在客塵中打滾,任由妄心不斷造業,不斷輪轉于生死海中,受種種業報,永不得解脫。

  善男子,就是這緣故,佛法所著意弘揚的,不是俗世知見的世間法,卻是導致身心解脫、成熟佛種的出世間法。

  出世間者,並非指在空間上出離世間,卻是指超越世間的苦惱束縛,進入一個解脫的境界。因此,覺者身雖仍住于世間行種種俗事,心卻能常住于解脫之出世間中。

  諸佛世尊皆以弘揚此出世間解脫法爲因緣 ,出現于六道種種惡世之中,點化有緣,普度有情,令離苦得樂。

    (二)對佛法所應采取的態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衆生的煩惱和束縛。若是學佛者執著它,視爲教條,不知變通,拘泥不化,它便會成爲另一種束縛,不但對解脫無助,反會妨礙解脫的增長,使事倍功半,令許多氣力白費。

  爲什麼呢?

  因爲佛法就好比一條用來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載至彼岸。到達之後,旅客便應離船上岸,不應執著渡船不舍了。

  若執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對渡船起了顛倒的愛著,迷戀著渡船的本身不願離舍,不肯上岸,只滿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這樣,又怎能發揮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繼續旅程,到達目的地呢?

  同樣的道理,執著佛法的本身爲目的,不把它視作工具的人,就只會迷失于經典的方便比喻裏,爲文字所累,自加束縛,不解密義,難見真理,更遑論活學活用了。

  佛法無量法門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載人渡海的舟。若固執不舍,不知因時製宜,用功便只屬徒勞,並無解脫可言、智慧可說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賴世間言語,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間言語,便起相對,再不是絕對的真理、純淨無瑕的法了,因爲,出世間的真理,不是世間桎梏的語言文字所能诠釋得十足清楚無誤的。

  因此,種種說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觀察底下,一切以言語傳達的佛法皆是虛妄,並非純然無垢。

  但是,從這些比喻施設,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導入親身體證、言語難宣的境界。

  就是這緣故,一切衆生若執著經義和聖者的方便說法,墨守拘泥,不知變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來走路,卻用來玩賞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卻與渡船依依不舍,甘于與它在海上漂泊一樣,行止愚癡可笑,終難望證得智慧解脫。

  學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須抛棄一切成見,不偏執于一門;善用一切方便,卻不爲它們所系縛。如此,始能證佛法之真髓、解脫之極致。

    (叁)于學佛修行無益的戲論

  善男子,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的徒兒鬘童子尊者,在僻靜處靜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頭,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愛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過的問題。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頭是幾個問題。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還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呢?”

  “靈魂和肉體是同一物?還是兩回事呢?”

  “得道的聖者死後,肉身繼續存在?還是不再存在呢?”

  “聖者死後,會不會既存在也同時不存在?還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許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惱,便自言自語道:“這幾個問題,世尊總是不解釋,只把它們擱置一邊,到有人提出的時候,又把它們摒棄。

  “這些是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是宇宙的根本問題,若是世尊沒法子解釋清楚,打開我的疑團,我留在他身邊修行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我現在就要去問他這幾個問題,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脫離僧團,再過在家的生活。”

  已經傍晚的時分了,鬘童子仍然獨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見過世尊,行禮已畢,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後,便向世尊道明來意,列舉他的疑問:

  “若是世尊覺者也不能解答這幾個問題,我在此繼續修行,也注定沒有什麼成就的了;明早我便會收拾一切,離開僧團,再過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麼了!”

  “現在就請世尊老老實實回答我的問題吧!”

  佛陀聽罷徒兒生氣的說話,便和藹地說:“鬘童子,我從來有沒有向你說過:“來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來修習梵行,我會爲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幾個問題”呢?”

  “沒有呀,世尊。”

  “那麼,鬘童子,驕慢的人呀,你在生甚麼人的氣呢?鬘童子,不論是誰說這樣的話:“我不願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爲我解釋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問題”,這人在未能清楚滿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爲什麼呢?”

  “因爲這人就好比一個中了毒箭的人,在親友找到醫生替他診治的時候,不好好地讓醫生爲他治療,卻驕慢地對醫生說:“我不要你把箭取出來,不要你給我解毒療傷,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問題:傷害我的人屬于什麼階級呢?名字叫什麼?身材怎樣?是那裏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麼做的?弦又是什麼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麼做的?箭翎是那種鳥的羽毛?箭镞的樣子怎樣?醫生,你若不能給我一個滿意的解釋,我決不讓你給我療傷。”鬘童子,那人還沒有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他已經毒發死掉了。”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問題之前,便把時光浪費殆盡,再沒有時間修習梵行了。”

  “修習梵行,建立解脫,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問題。”

  “不論世間流行的臆度是怎樣?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間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脫,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爲什麼不去解釋你這些問題呢?因爲它們與解脫無關。”

  “鬘童子,我要解釋的又是什麼呢?”

  “我要解釋的是怎樣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釋的是怎樣才能建立解脫?”

  “從梵行可以建立解脫,從解脫可以得到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時,一切的智慧盡在心中,又何愁解釋不了你所提出的區區幾個問題呢?”

  鬘童子聽畢世尊這番話,便爲剛才的失態感到羞慚,繼因郁結已通而滿心歡喜,向世尊謝過後,便歡天喜地地離去,繼續他的梵行努力了。

  善男子,很多衆生都喜歡在一些心性發展尚未能應付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在可切實修行、增加身心解脫的地方卻不下功夫,以致苦悶郁結,不但不得解脫,反增添愁苦。

  善男子,一切不能導致解脫的辯論都是戲論,不值得學佛的人費神討論。

    (四)學佛對行者能起的改變

  學佛的人會有什麼改變呢?

  善男子,學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後,若能身體力行,便能即時領會學佛帶來的靈淨化,讓身心得到從未曾有的清涼解脫感受。

  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隨順佛法的原理,創造環境,開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惱爲快樂,化束縛爲解脫。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卻時常生活于顛倒之中,隨波逐流,對自己的前途際遇不能自主,難得恒久的安樂。

  善男子,學佛是得一切樂、離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無量法門,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衆生。衆生不論賢愚、種族,皆能從佛法中悟道、證道、有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獲,努力絕不白費。

  世間一切的苦惱、恐懼、貧困、疾病與所求不得,若依佛法修行,必會盡去無剩;世間一切的快樂、安甯、富貴、健康與心願成就,悉能從佛法修行而盡得。

  善男子,學佛修行的人、隨順佛法生活的人,正踏上身心舒暢與解脫的道路,在世間上,是一位快樂無憂的人,也是一位傳播幸福與解脫的人。

  學佛的人,在世間的物質生活和出世間的精神生活上,每一天都更豐盛、更滿足。

  他的靈性日高,智慧日廣,力量也日大。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更能控製與創造自己的環境,使事情更能遂自己的心願。

  善男子,他的能力沒有限製地逐步增長,他的成就沒有限量;唯一的極限,只是他信心與志向的極限。

  隨順佛法生活的行者,在物質的享樂裏,必愈來愈豐盛,但他能悟出物質的束縛不實,絕不耽于物質的欲樂,只以所得的資財利物濟人,增長自他的慧命解脫,不斷地袪除對妄心假我的執著,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得更大的自在。

  正因如此,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堪得大的智慧、力量與解脫。

  摘自《佛法—解脫的原理與行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