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佛教經論的研究方法

  關於佛教經論的研究方法

  徐恒志

  一、端正學習教理的態度

  (一)佛弟子應該研究佛教教理

  我們知道,世間任何學問都有它一定的理論基礎,佛教是宇宙間的偉大真理,也是一種偉大的學術,叁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說的義理廣大無邊,凡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因果道理,佛法都有詳盡而精辟的發揮,而且所說的理,都圓滿融通,能具體反映客觀存在的真理。我們做爲一個佛教弟子,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我們能有機會通過佛教教理的學習,來認識宇宙人生的基本道理。包括一般人們所無法知道的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以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道理,特別是認識每一衆生本具的真如實相境界。這一偉大、圓滿的客觀真理,除佛以外,沒有人能說得出來或說得這樣的具體。因此,做爲一個佛教徒,尤其是青年佛子,應該認真地、逐步地來提高教理水平,鞏固自己的信仰,擴大自己的眼界,通達真俗二谛,做到深造自得,並使釋迦牟尼佛所遺留的這一份偉大的文化遺産,隨分隨力的予以接受和發揚光大,普使無量衆生開正知見,得甘露味。這確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奮鬥方向!

  (二)教理是實踐的指南

  其次,我們知道佛教教理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又能指導實踐的。爲了使我們實踐不至於盲目,研究教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理論和實踐正像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譬如凡夫,外道得世間禅定時(四禅八定),往往誤認爲涅槃。如果他們能研究教理,便知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雖已沒有粗煩惱,但還有十種細煩惱(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仍是四陰和合,不免生死流轉。又如研究教理,知道「叁不退」中必須斷見惑,方得位不退(藏教初果,別教初住,圓教初信位),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深信切願念佛,雖未斷見思煩惱,卻能仗信願力量,生極樂的同居土,而得位不退。這樣便知念佛法門的奇特,就會一心念佛了。所以明白教理,便能有助於我們勇猛精進地修習,在實踐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

  (叁)提高教理水准是開展弘法工作的必要保證

  學佛的人必須提高佛教修養,這是自利。開展弘法工作,這是利人。自利利人,是我們終身的奮鬥目標,同時也只有提高修養,才能開展弘法工作;只有開展弘法工作,才能進一步提高修養,二者是分不開的。而穩步地提高教理水准,更是提高佛教修養、開展弘法工作的必要保證。作爲一個佛教青年,更應該抓緊時間,不驕傲、不自卑、不得少爲足、不知難而退,逐步充實和提高自己,成爲釋迦牟尼佛偉大真理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成爲一切苦惱衆生的迷途良導和施無畏者。

  

  二、研究經論的步驟

  由於各人文化程度、環境、興趣和薰習的千差萬別,在研讀經論時,實際上也很難有一個呆板的步驟。這裏只能提供一些原則性的意見,供各位參考:

  (一)先讀入門書籍

  因爲一般入門書,大抵是近人著作,他們在學習有得後,根據佛教教理,結合個人體驗,來加以發揮闡揚,不但文字淺顯,義理易懂,而且都是佛法的主要內容,閱讀後可以對佛教的基礎理論、實踐方法以及曆史、宗派等,有一初步的概念,可以爲進一步研讀主要經論打下基礎。例如:佛教概觀、覺海慈航、佛教教理基本知識、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佛法在原子時代等等。另外,佛法導論、人生指津、勸發菩提心文等都是值得一讀的。

  (二)研究主要經論

  在對上述各書內容有了認識之後,我們不能得少爲足,應該有計劃的進一步來探討經論原文,逐步了解一般入門書籍所說各種論點的出處,以及佛經的本來面目。但經論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一一讀遍,因此可研究一些主要經論,如經典方面的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地藏經、優婆塞戒經、維摩诘所說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論著方面,例如:八識規矩頌、百法明門論、廣五蘊論、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大乘起信論、頓悟入道要門論、彌陀要解、淨土生無生論等。以上經論的研究,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只能有重點的,一部一部的研究,其中華嚴等較長的經典,若不能作具體研究,最好能讀誦幾遍,明白其大概輪廓。此外,如條件許可,可研讀一下四阿含經,這是佛所說的最基本的原始典籍,內容包羅宏富,是研究佛學的重要基礎。

  (叁)逐步做到一門深入

  當我們對主要經論有了一般的認識,明白主要經論的涵義以後,這時我們最好能深入研究一門爲主,而以其他爲輔。因爲各宗曆來祖師大德,都有極豐富的發揮,要一一精通普讀,勢不可能,因此只能專研一門,得一完整的體系。教理方面最有系統、有條理的計有天臺、法相(慈恩)、賢首叁家,稱爲教下叁家。臺宗如法華玄義等叁大部,以及釋簽、教觀綱宗等。法相如楞伽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賢首如華嚴疏鈔、十地經論等。

  以上所說的叁個步驟,第一步正像小學讀書,先打基礎;第二步正像入中學,學習數、理、化等課程,普遍獲得一般應有知識;第叁步則像入大學,或電機、或化學,專攻一門了。假如客觀條件許可,能閱一下大藏經,當然是更好的事;不過照一般情況來說,這一因緣是比較困難的。

  叁、研究經論的要求和方法

  叁、研究經論的要求和方法

  對浩如煙海、廣博精深的佛教理論,在研究的時候,如果不掌握幾個原則,很可能學了一個時期,沒有什麽收獲。因此我們必須做到:

  (一)要由淺入深,由簡入繁

  如先研究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等,這些經文淺顯易懂,並不晦澀,而且篇幅不多,不至於因卷帙過多或不易領會而中途倒興,而且這些經文,文字雖簡短,義理卻很豐富。此後可研究金剛經、圓覺經、大乘起信論等文字較長,義理較深的一類經論。這樣循序漸進,有步驟、有計劃的研究,不致知難而退或望文生畏,對研究教理的習慣和興趣,也可慢慢養成了。

  (二)要結合修持,聯系實際

  教理學習,必須結合修持來進行,因學佛重在實證,理論是實證後所流露,因此理解教理的能力,是和各人的人事閱曆和修持程度有密切的關系,若光是作學術性的研究,有解而無行,這種理解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會正確的。譬如經論處處所說的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名相,我們即使研究得爛熟,自問在理論上可以通過去,但終覺得依稀彷佛,只是口頭玄妙,隔靴搔癢。但若能直下明悟到這一無念而又靈明的本體,便覺得經論所說特別親切有味,所以古來大德,一旦明白己躬下大事,便能對經論融會貫通,所謂叁藏十二部是我自心注腳。而且研究經論若不結合實際,難免執指爲月,被文字所轉而不能自拔。壇經中說僧法達誦法華經叁千部,不能明心,被經所轉,六祖教他口誦心行即能轉經,可見實修的重要了。

  其次所謂聯系實際,就是要將教理研究所得,在現實生活中配合觀察,例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便觀察到的確世界有滄海桑田,人事有悲歡離合,思想有生住異滅,客觀事物沒有一件不是在運動變化、刹那生滅之中,從而也推想到「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的可能性,雖然沒有「現量」證到,但可以「比量」而知了。其他對因果、事理、善惡、苦樂等等,都可聯系實際來觀察,便更能感到教理的正確和圓滿。

  (叁)要依靠師友,廣學多聞

  這也正是研究教理的群衆觀點。由於佛教教理是智慧的結晶,是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和思想性,加上文字的簡赅精要,在自學中不免有提不起興趣或無法理解、覺得苦悶的情況,這樣必須依靠師友來切磋解決,互相交流、學習,或請大德善知識指示。況且佛法如大海,哪個能盡其底源?所以只有親近師友,才能不斷提高。至於依靠集體,也很重要,單幹獨行,往往世間事情都搞不好,何況學佛大事,如果集合大家智慧,互相觀摩增上,便易於得益了。

  在掌握了上述原則以後,我們也應知道學習的具體方法:

  1.多鑽研,多薰習

  那就是有機會時要多多聞法薰習。佛法說聞、思、修叁慧,聞法是很重要的,能將他人鑽研所得,轉而爲我所有,費力少而獲益多,豈不是很好嗎?至於不懂的名相等,則宜耐心思考,或查閱辭典,或請問師長,務求了解,不宜含糊籠統。

  2.做摘記,繪圖表

  凡是考查過、學習過和聽到過的問題,往往很容易忘記,若一查再查,勢必浪費時間精力,因此最好備一手冊,將常見的名相等,根據自己需要,做好精要的摘記,不必過細,只要便於檢查翻閱就是了。此外繪成表解,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了解和記憶,例如:將五蘊與百法的關系、叁界六道的系統、四谛十二因緣的開合、五陰與八識的關系等繪成圖表,可以一目了然,溫故知新。例如:(見附表一、二)

  附表一:

  附表二:

  3.弄通關鍵名相

  名相不了解,是閱讀佛書的最大苦惱,往往越看越糊塗,不得要領。有些名詞相同,意義卻不同,例如「心」字,有時指妄心,有時指真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這是指妄心;「心如虛空不動轉」則是指真心。又如「法」字,含義很廣,凡一切事事物物都可用「法」字代表,如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等;有時也指真如、法性,如金剛經說:「此法無實無虛。」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有時又指法門、方法,如金剛經說:「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有些名詞雖不同,而所指的卻相同,最突出的如真如、實相、涅槃、法住、法身、金剛般若、一真法界、第一義谛等等,無非都是覺性的異名。此外如「大方廣」、「常寂光」、「法報化」、「真俗中」等等,無非是自性體、相、用的不同說法。還有些名辭,內容相仿,但開合不同,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指思想現象和物質現象;叁界、六道、九地、二十五有,都是指不同的生命現象。我們在研究佛經時,這些特點都有了解的必要。

  4.領會主要精神

  經論中有的側重說空,如般若經、中論、大智度論;有的側重說有,如楞伽經、解深密經、辨中邊論等。小乘中的「俱舍」是有宗,「成實」是空宗。有的多說理性,例如圓覺、金剛、壇經;有的多說事相,如地藏、彌陀等經。但不管它說空說有,說事說理,佛法都是整體的,所謂「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我們在研究時先了解其旨趣大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5.練習寫作試講

  有機會時,能練習寫作試講,便能使研究所得,更深入、細致和鞏固,漸漸可以融會貫通。況且要弘揚佛法,自不能不借用言語文字,來作爲自利利人的工具。

  四、學習教理的一些體會

  (一)要勿急躁,勿躐等

  教理知識的獲得,一定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不可能一下子懂得很多,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必須耐心,勿急躁、勿躐等、勿灰心、勿等待,只要但事耕耘、不問收獲,一步步地去做,好好地安排和利用時間,自可逐步由不懂到懂。

  (二)要萬緣放下,製心一處

  只有心定不亂與空慧相應,才能更好體會經論妙義,增加理解能力,收事半功倍之效。

  (叁)生恭敬心,作難遭想

  因爲佛經與世間書籍不同,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真能以這樣態度來研習,一定能業消智朗。這也是在接觸經論時,應該注意的。

  

《關於佛教經論的研究方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靜坐與禅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