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面對人生的生與死(邱立屏)

  如何面對人生的生與死 

  邱立屏

  有生即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人生有開始乃因爲有結束”,就猶如有生就有死是一樣的。而挫折感在生命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原是生與死的體驗。

  佛經中有這麼一段故事,有個婦人不能接受獨生子已死的事實,她哭著抱著兒子到處求醫,最後求助于釋加牟尼,釋加牟尼告訴她,若她能從沒有失去親人的家庭中拿到一把芥子葉,兒子就能得救,這位母親到處找,但每個家庭都曾有親人過世的經驗,都沒辦法給她芥子葉。

  死亡不是“無常”,而是“正常”。但當死亡降臨時,活著的人就要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而無疑的,這是人生最大、最難走過的傷痛之一。

  證嚴法師說:“一滴燭淚落下來,立刻就會被一層結出的薄膜止住,因爲天地間自有一種撫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叫『膚』。生死之痛,其實就像一滴燭淚落下、就像受傷了,突然被『膚』起來。”

  死是人類共同的命運。

  一般人喜談生,忌談死,其實人生如戲,今日粉墨登場,不管什麼角色演到死亡,就要鞠躬下臺,那麼死亡就是一個休息的機會。莊子在妻子死後反而鼓盆而歌,對他來說,死反而是喜而不是悲。

  對生命的態度與想法,完全看你是如何對待生命而定,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因爲相信輪回,注重因果關系,反而也是一種超脫世間的法則,而讓善惡論能夠在心中萌芽,至少這也是讓人能夠相信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法則。

  詩人泰戈爾說:“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如秋月”,我想生時要麗似夏花尚且不難,但是,死時要美如秋月,可就比較困難了,如果說,生即是另一生命現象的死,死即是另一生命現象的生,那麼我們的生命是既生又死,也是不生不死。

  在基督教的教義裏大都相信人死後的生命,卻不認同所謂的“輪回”,不過卻提到了耶稣死而複活的事。在西藏渡亡經這本書裏提到,一個生命如果沒有因爲聽聞此經而被超度,就會進入六道輪回而再生,這個過程多少跟一個人的業力有關。

  “一粒麥子如果不掉在地裏死了、壞了,它終究是一粒。但是,落在地裏死了,就會發芽吐葉、開花結果,結出二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果粒來。”

  我們如果把挫折當做死亡,當做是生命的結束與再生,每一件事我們都可以用生與死的觀念來看待,那麼我們時時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體驗、重生與滅絕。

  如果把挫折當做死亡的經驗,那麼長出來的麥子就是新生的希望。

  羅馬帝國的皇帝塞羅留在冥想錄寫著“隨時注意人世間的事物多麼短暫、多麼沒有價值。……從生到死不過是小小的一間隔而已;而這個間隔又充滿了憂患。”

  當然肉體的生命因爲歲月的流失而逐漸走向衰老,甚至朽壞時,宗教所給的從彼岸來的訊息,就會給人以來世的信念,以及靈魂不死或精神的希望,作爲生命的寄托。

  對來世生命的信心,不但支持苦難中生活的勇氣,更支持輪回報應的希望,好比人在此世生活的善果,也總希望在來生來世中結實,“人生的哲學基礎,固然一方面由良知良能所推動的行善避惡原則所承載,另一方面亦被這來生的幸福所吸引。”

  有人說:“生命好似一道清泉,不知道從那裏開始流出,也不知道它曾經蘊釀了多久,但是卻終于形成了潺潺流水。”

  死亡卻好比一扇門,你和我都在朝它排隊,准備進去,它隔開了今生和來世,你和我都命中注定,必然要闖死亡這一關,誰都不能幸免。”

  佛經上說:“生,又曾生;死,又曾死,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每個人都害怕面對死亡,而死又是人生的必然。

  知名作者兼心理學家李奧.巴斯卡力(Leo Buscaglia)指出:“人們往往窮盡一生的時間,來避免有關死亡的任何思想。別人死去,我們還可以一笑置之,卻說什麼也不肯相信,有朝一日,我們跟我們的親人也一樣得死。”

  巴斯卡力這麼認爲:只有在證實自己的生命並非永恒之後,人們才能真正開始享受生命、贊美生命的美好,因爲只有死亡能提醒我們,生命並非永恒,如果我們想去愛,想去做些什麼,就得把握現在,立刻開始去做。

  我們應該畏懼的並不是死,而是一個未能充分享用的生命,我們在心裏才越能接受死,越能積極的把握生命中的此刻。了然于生死的人,更能用正面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人生的九個學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應該留下什麼給世界”。書末,作者巴瑞.葛利夫寫道:“我們不需要恐懼生命會消逝太快。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我們有一個開始和一個中間過程值得慶祝。因爲,我們在不完整的一生中,沒有完成的部分遠遠不如我們已經做出的貢獻來得重要。”

  人愈接近死亡,對生命反而愈應恭敬與謹慎。

  摘自《微笑,送給打擊你最深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