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淨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爲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叁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爲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後魏·昙鸾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鸠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于淨土起增進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爲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叁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叁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刹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爲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禅離想,念佛專在想,以衆生久沈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爲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叁萬,以決定不缺爲准。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叁世諸佛便爲诳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悭、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叁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麼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個。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余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余處也。

  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爲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禅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叁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爲善因緣矣。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爲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盡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雲何安住其心?”一是“雲何降伏其心?”在淨宗就很簡單:雲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對一切衆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于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淨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爲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淨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于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方倫居士等,對淨土法門,亦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于下,以飨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爲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爲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淨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爲六塵所染,內不爲七情所锢;汙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禅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禅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淨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爲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叁見聖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後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淨土想。倘若誤認爲: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淨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並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衆生,平日胸中,皆有無限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叁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于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衆多,擾亂心體。此後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辍,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于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阿”字,緩念時,應著重“陀”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爲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爲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衆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禅與淨土,關系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禅淨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禅淨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淨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于佛,怎麼說無住生心呢?須知淨是淨,禅是禅,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于貪嗔癡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爲叁界六道。念佛人住于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爲佛國淨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後,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爲無相的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也是過叁賢十聖以後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淨土宗的境界,並不是禅宗的境界。

  ——方倫居士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