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邊地疑城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①,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②,不思議智③、不可稱智④、大乘廣智⑤、無等無倫最上勝智⑥,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
(這是說胎生者乃不了佛智之過)
當爾之時,彌勒菩薩向佛請教說:“世尊!到底是什麼因緣,使到極樂世界的衆生,有的胎生,有的化生?”佛即告訴彌勒菩薩:“若有衆生,以疑惑的心來念佛,修諸功德,願生極樂,但是他們不明了佛的智慧,諸如: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等等,對于這些如來果地上的圓滿的智慧,沒有了解,疑惑不信;然而他們還能深信因果業報的道理,所以修持念佛,積集善根,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類的衆生,就生到上面所說的七寶宮殿中,五百歲間,見不到阿彌陀佛,聽不到佛的說法,也見不到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這種情形,在極樂世界,叫做胎生。”
附記1:上面經文所說的是“疑惑胎宮”。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心來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這宮殿中,五百年間,不得見佛聞法,因爲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爲是胎生的宮殿,所以叫做“胎宮”。然而這裏所說的胎生是比喻,說明以疑惑心念佛而往生到邊地,在蓮胎中,不能見佛聞法,猶如胎內不能見日月,故稱胎生,絕對不同我們這裏的胎生。
附記2:經文中所說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上無倫最上勝智,就是佛經上所常說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是把凡夫有漏的八識轉成聖人無漏的四智所起的妙用。方倫老師說:“轉識所成的智,其命名皆有意義,不容混亂。前五識只是五種工具,此類工具,在未轉前,慣作幫凶,作給使,及至轉後,就能反過來,作股肱輔佐道業,令所作皆成,故名成所作。第六識未轉前,盡在六塵境上,橫生分別,起諸妄想計度,及至轉後,就能反過來,觀察法門差別,和衆生根器,應病予藥,故名妙觀察。第七識未轉前,不斷地執我,我相既生,染汙繼起,及至轉後,就能反過來,人我不分,自他等視,故名平等性。第八識未轉前,爲受薰持種,藏垢納汙之總彙,及至轉後,離有漏雜染之法,就能反過來,寂照無邊,一切衆生刹土,皆于中現,故名大圓鏡。”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⑦,乃至勝智⑧,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⑨,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這是說明信佛智之益)
如果有人能夠明白和深信佛的智慧,乃至對上面所說的四種殊勝的智慧沒有絲毫的疑惑,並能精勤念佛,修行十善,作諸功德,回向西方,願生極樂世界,這一類的念佛人,便能于極樂世界的七寶蓮花中,跏趺而坐,自然化生,不要經過五百歲,就在須臾之間,便面觐彌陀,聞法授記,具足如佛之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每一相好,又具足無量光明。總之,他們跟其他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所成就的智慧功德,一模一樣。
複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衆。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于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衆,無由供養于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是說化生勝于胎生)
佛再一次對彌勒菩薩說:他方諸佛國土的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欲恭敬供養無量壽佛,及諸菩薩聲聞聖衆,只要他們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命終便能得生于極樂世界之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
彌勒!你應當知道,這些大菩薩之所以能夠自然化生,那是因爲他們有福有慧,對于佛智,心開意解,沒有半點的疑惑之故。此土衆生之所以大都胎生,因爲他們障深慧淺,沒有智慧,對于佛智,心有疑惑,所以胎生到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如前所說,不見彌陀,不聞經法,不值聖衆,無由供養,不知菩薩之行,不得修習功德。爲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爲過去生中,沒有智慧,對佛所說的真理,疑多信少,有以致之。
附記1:娑婆衆生,自古以來,疑惑邪見者多,正知正見者少,故念佛的人雖多,往生者少,化生者更少,皆因沒有智慧和多疑之故。像現在許多人懷疑:信佛念佛,真的可以成佛嗎?臨終十念真的就能往生嗎?帶業真的可以往生嗎?真的有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嗎?甚至有人懷疑淨土叁經非佛所說……等等。因爲世人的疑惑太多,導致失去往生極樂、蓮花化生、速成佛道的大利益,所以世尊在本經再叁教誡世人,切勿妄生邪見疑惑。龍樹菩薩也在《十住毘婆娑論》中坦告世人:“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附記2:由于世人的疑惑太多,所以曆代高僧大德爲此著作了許多釋疑的論述,諸如:天臺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唐時窺基大師的《西方要決釋疑通規》,明末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問辯》、《淨土疑辯》、《答四十八問》,現代方倫居士的《朱紫辯異錄》等等,皆釋疑之佳作,讀之對斷疑生信,大有幫助,不妨請來讀讀。
◎注釋
①疑惑心 “疑”是狐疑不信;“惑”是迷惑、疑慮。疑惑心就是心存懷疑和迷惑。
②不了佛智 指衆生愚癡,不能明白了解佛圓滿的智慧。
③不思議智 佛智深妙,不可思議,即指“成所作智”。此智是轉凡夫有漏之前五識所成,爲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衆生的智慧,能作種種不可思議事,如加持衆生、攝受衆生、稱名即滅多劫重罪,臨終十念必生極樂等等,故名“不思議智”。
④不可稱智 佛智甚多,不是言語所能盡述,即是“妙觀察智”。此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意識)所成,爲佛觀察諸法(如一切法如夢如幻,緣起性空,非有非空)及一切衆生根器(大、小、利、鈍)而應機施教的智慧,此智衆多難以稱量,故名“不可稱智”。
⑤大乘廣智 佛智深廣,能夠窮盡一切法門,即是“平等性智”。此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末那識)所成,爲佛通達無我平等的真理,而對一切衆生生起無緣大慈的智慧。佛以此生佛同體的智慧,去普度無量無邊的有情,皆令同成佛道,故名“大乘廣智”。
⑥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佛智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無與倫比,此即“大圓鏡智”。此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成,爲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淨圓明,徹見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故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⑦明信 明白和深信。
⑧勝智 指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⑨跏趺而坐 即盤腿而坐。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缯蓋。若有諸小王子,得罪于王,辄內彼獄中,系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于意雲何?此諸王子,甯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①,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于五百歲中,不見叁寶②,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爲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
(這是舉喻以顯疑惑之過)
佛告訴彌勒菩薩:“譬如轉輪聖王有一座由七寶所造成的牢獄,其中有種種的莊嚴,也有床座被帳等等的用具,而且還懸挂著幢旛繪蓋等等裝飾品。如果有一些小王子犯罪,就囚禁于其中,用金鎖把他們的雙腳鎖起來,但他們的衣服、飲食、華香、伎樂等等一切生活上的享受,完全與轉輪聖王一樣,你的意思如何,這些小王子會喜歡住在裏面嗎?”
彌勒菩薩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只想以種種方法,求助于有大力量的人來救他們出離這個七寶獄,無論怎樣也要出去的。
于是佛告訴彌勒菩薩:“這些往生到邊地疑城的衆生,就好像這些小王子一樣。這些人以疑惑心,不了佛智,不信佛願和佛力的緣故,而生到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有如小王子被關在七寶牢獄裏,雖然沒有刑罰的苦報,甚至沒有一念惡念,或作任何惡事,可是在五百歲中,不能見到佛法僧叁寶,不能供養諸佛,也無緣修積殊勝的善根。他們皆以此爲苦,所以他們雖有其他的種種快樂享受,但都不樂意住在裏面。”
附記:佛的這個譬喻太美妙、太恰當了!經文中所說之“轉輪聖王”乃喻阿彌陀佛,“七寶牢獄”即是邊地宮殿,“諸小王子”即是此土疑惑衆生,“系以金鎖”即被疑惑心所系,“金鎖”是喻念佛法門,世人雖然念佛,但有疑惑,便被金鎖所鎖,“供養飯食衣服牀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是喻彌陀名號,萬德洪名,至心稱念,福德無量,“求諸大力”是喻大善知識。
若此衆生,識其本罪③,深自悔責④,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余佛所,修諸功德。
(這是說邊地衆生疑惑斷盡便見彌陀)
這些往生到邊地的衆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生在邊地的原因,是因爲對佛的智慧,懷疑迷惑的緣故,而深深地忏悔和自責,唯願彌陀聖衆,慈悲哀愍,助離邊地宮殿的話,便能如意地在極樂本土,七寶池之蓮花中化生,親觐彌陀聖衆,恭敬供養,同時也有能力遍供十方無量諸佛,修習種種之功德了。
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是總誡世人要明信勿疑)
彌勒!你應當知道,凡是發願求生淨土的菩薩,如果對佛智産生疑惑的話,那就失掉了在此生中不退成佛的絕大利益。職是之故,大家應當明白和深信十方諸佛所具有的智慧和能力啊!
附記:往生淨土的第一要訣,就是“信、願、行”叁個字。如果連第一個字“信”都沒有,那就沒有希望往生了。古往今來,凡是對佛法或佛菩薩充滿信心的人,都很容易與佛菩薩心心相印,感應道交的。佛門就有一幅對聯說:“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裏無雲萬裏天。”這幅對聯的意思是說:“只要你有信仰的心水,佛菩薩就如天上的月亮,無水不映;而且佛菩薩慈悲廣大,一視同仁,有如萬裏無雲的碧空,覆蓋一切,不論賢與不肖,都在攝護之中。談到對佛菩薩應有信心,普天下所有的佛教徒都應該具備無比的信心才是,因爲本師釋迦牟尼佛,乃宇宙第一人,爲叁界之大導師,他的智慧,無與倫比!他的道德,冠絕古今!我們以他爲師,遵循著他所指示的方向走,肯定不會出錯。例如:他在本經裏教導我們“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只要依他老人家的話去做,肯定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回、出叁界、生淨土、見彌陀、成佛祖,那是毋庸置疑的事。若疑惑佛的智慧和能力,便是“迷”,深信之便是“覺”,迷則衆生,覺則是佛。又迷則胎生,覺則化生。
◎注釋
①求諸大力 “大力”是有大力量的人。求諸大力,這裏是指求助于大善知識。
②不見叁寶 “叁寶”是“佛、法、僧”。這裏是指見不到無量壽佛,以及極樂世界的諸大菩薩,也聽不到佛的說法。
③識其本罪 這裏是指知道了自己之所以往生極樂國邊地疑城的根本過失,就是不了佛智,生疑惑之心。
④深自悔責 深深地自我忏悔和責備。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四 邊地疑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