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觀
中道觀是大乘中觀學派提倡的方法,更強調般若的重要性,一般就是稱爲般若中道。般若就是對解脫人生苦難的大智慧,是成佛的宗教直觀,它排斥世俗認識,而又采取世俗人所能夠接受的方式、手段。般若的中心是真空妙有,也就是說,—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沒有自性,但假有的現象存在,也就是說,事物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性空、一個是幻有。
中道觀,在龍樹的《中論·觀四谛品》裏的偈子: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中道的定義,這個偈子日本的中村元在《中國人的思維方法》中譯成:緣起的東西,我們說之爲空,這是假名,這即是中道。咱們一般都按鸠摩羅什的譯文來說,因爲這個偈子有叁個是,所以一般稱爲“叁是偈”,後來中國的天臺宗更是根據這個倡于提出叁谛說:空谛、假蹄,中谛。這個偈子對因緣、空、假名、中道四者之間的關系表述得很清楚。
關于中道其實很早就有,小乘中就講,但小乘的中道和龍樹的中道觀的不—樣的,龍樹把小乘的中道說進行了拓展。在小乘中,中道是修行方法的指針,比如說釋迦牟尼在雪山六年苦行,把自己作踐得不成人形,卻成不了道,後來舍棄了極端苦行而行中道,反而成就了。《四十二章經》中有個比喻,就象彈琴,弦太緊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這就是以前的中道說,而龍樹的中道則不只是說修行上的事兒,它是把握—切事物實相的——對虛無空進行否定,對無自性空進行肯定,龍樹對中道觀的解釋,是通過二谛來闡釋的。二谛就是兩種實在的認識,兩種認識真理的方法,也就是真谛、俗谛。俗谛就是世間的—般常識,真谛是佛教認識。佛陀說法就是根據衆生的不同而說俗谛,或者說真谛的。一般說來,說俗谛的目的是爲了證悟真漳,這就是“爲真谛而說俗谛”,不能說有真谛了就不要俗谛了,“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我們以俗谛爲階梯,可以由俗入真,在有真谛後,可以由真化俗,就是說,真谛隨順世間的種種概念而作種種方便,使人逐步提高,趨向解脫。真谛要是不依俗谛,它自己也無從成立。中道觀恰好就是從真谛與俗谛兩方面看待世間萬物的;從真谛看,萬物是空,從俗谛看,萬物是有,也就是用真谛說明出世間真理,用俗谛說明世間真理。真谛所講的空,不是慮無,而是不可言說的存在,實際上是有,而俗谛所講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緣和合的假有,實際上是空。真谛、俗谛、空、有都是互相聯系的,因爲空,所以假有,因爲假有,所以空。只有空無自性,才可以安立種種假名,要是沒有空,一切都有絕對獨立的恒常自性的話,就不可能用語言文字、名相概念來給方便安立了。這樣我們就可以舍棄虛無、實有這兩種執著,把真谛、俗谛統一起來,這就是龍樹的中道觀。後來提婆給稍微作了一點兒推進,說世間現象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但出世間是不可用語言表述的;用語言表述的都是假的,是假有,只有離開世俗語義的了解、表述者才是真的。也就是說:真谛實際上是不可言說的,只可用俗谛來解說真谛,以便使衆生了解真谛,這只是一個方便。用語言表述的俗谛是假有,是不應該執著的,我們應該通過俗谛並超越俗谛,去把握真谛。這二谛本是小乘中的名詞,不過含義不一樣,比如說在小乘的一切有部裏,說俗谛就是把因緣和合面成的,可以分析的事物看成真實存在的認識,而真谛則是指把單一的不可分析者看作真實存在的認識。比如認爲桌子等這些是真有的認識就是俗請認識,而把極微看作真實的認識就是真谛認識。這跟中觀差異很大。
摘自《靈山海會》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