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之難
星雲
我們稱佛陀爲“兩足尊”,是因爲佛陀福慧兼修,以福慧圓融而成正覺。圓融很重要,卻不容易做到。圓融之難有五點:
第一、學道不難于慧解,難幹證悟: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學,書中的道理,只要認真都不難理解。例如數學上的叁角函數、幾何學、微積分雖難,練習久了,也會掌握其中的訣竅;佛經的微言大意雖不易了解,只要勤聽講、背湧,久之,也多少能理解。可謂“知”道不難,“行”遭難;慧解不難,證悟難。再好的道理,沒有親自實踐、體證,也無法悟道,無法真正的受用。
第二、發心不難于勇銳,難于持久:佛門有句警語:“菩提心易發,恒常心難持。”—個人很容易爲了一時的感動,而立大志、發大願,如我要爲社會、國家奉獻、我要努力修行、我要用心辦道,但是,這樣猛銳的心,卻往往難于持久,只有五分鍾的熱度。俗語說:“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要有所成就,不只要具備初發心的勇猛,更須保持恒常心。
第叁、涉世不難于變化,難于慎重:許多人擁有八面玲珑的處世技巧,能順應環境和人際的需求,優遊自在地浮沈于人生洪流裏。可是,在任何變化中能堅守不變的原則,能有外圓內方的智能,能有耿介不阿的風骨,如此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圓融,就非常不容易了。
第四、做事不難于敏達,難于深忍:我們做什麼事情,要達到敏捷快速,具有視實際情況而通權達變的機智並不難;困難的是耐煩、耐怨、耐譏、耐辱。對于別人的辱我、罵我、欺我、謗我、笑我、輕我,拾得禅師說只要“忍他、由他、耐他、讓他、不理他”;我們會覺得處處難過,就是沒有“忍他、由他、耐他、讓他”的深忍功夫與智能。
第五、研義不難于接受,難于精確:讀書、做研究,要接受書中的道理,並不困難;難的是如何精確理解。佛陀說法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弟子:“谛聽!谛聽!善思念之!”谛聽是第一層功夫,專心聽講,才能真心聽到和接受。“善思念之”是第二層功夫,不僅要注意聽,還要用心思考,唯有思考之後,才能真正理解,而不會誤解。事與理能夠兼具、兼顧,就是圓融。圓融之道有其甚深的智能,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裏都能惕勵敬畏,自我期許早日達到圓融的境界。
第一、學道不難于慧解,唯于證悟;
第二、發心不難于勇銳,唯于持久;
第叁、涉世不唯于變化,唯于慎重;
第四、做事不難于敏達,難于深忍;
第五、研義不難于接受,難于精確。
摘自《晉城佛教》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