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何謂無诤叁昧

  何謂無诤叁昧 

  傳禅

     《金剛經》雲:“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無诤是佛教徒修行中的重要事項之一。不只部派佛教于此有詳細的闡述,到大乘佛教時,也有進一步的發揮。“無诤叁昧”便是大乘佛典中所常見的修行方法之一。

  無诤:音譯阿蘭那。“诤”,即诤論,爲煩惱之異名。诤有叁種:(1)煩惱诤:指百八煩惱。煩惱爲诤論之根本,故雲。(2)蘊诤:死。此亦爲诤論之根本。(3)鬥诤:諸有情互相淩辱,言語相違。透過修行,使此叁種诤論止息不起,謂之無诤。又《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七亦謂,和合方便,共爲一事,名爲無诤。

  無诤叁昧,指隨順空理無違無诤之叁昧。此詞多被用來稱贊須菩提是離欲之阿羅漢,但天臺宗則用以稱任運證叁谛行法者。《大智度論》卷十一雲:“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叁昧最第一,無诤叁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注維摩诘經》卷叁雲:“無诤有二:(一)以叁昧力將護衆生,令不起诤心。(二)隨順法性,無違無诤。”又雲:“善吉(須菩提)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诤,內既無诤,外亦善順群心,令無诤訟,得此定名無诤叁昧也。”

  無诤就是不分別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無分別心達到了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境界。沖突、對立、不和平就是诤。诤,見于語言文字,見于行動,而實際深刻地存于內心。诤有見诤和愛诤,這二者是五蘊假合的産物。見诤是因爲各自執著自己的觀點而發生沖突,愛诤則是物質、情感等切身利益的沖突,這都是人類最大的煩惱。譬如有人爭論:我說《金剛經》是經中王,他說真正的經王是《法華經》,觀點一下子就對立了起來,爲了一個虛名開始爭執,這就是見诤了。

  天臺宗認爲圓教初門之行者,于修一切無漏對治、觀練熏修之禅定時,即證得聖果,成爲大力羅漢,具足六通,同時也可證得此無诤叁昧。  

  叁昧: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處而不散亂之狀態。又作叁摩地、叁摩提、叁摩帝。意譯爲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叁昧即心定于一處,就是說離諸邪亂、攝心不散,故稱定;遠離昏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于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此一將心集中于專一對象的精神作用,可分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二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心到達叁昧的狀態時,起正智慧,進而與所觀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見聖境,此稱叁昧發得,或稱發定。可知,叁昧是證悟(正見)的必須階段。

  然而對此叁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爲十大地法之一,唯識宗則列爲五別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爲心所之一,認爲心爲此心所所攝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經部則認爲心于一境相續而轉,名叁摩地;《成實論》主張叁昧與心無異,即二者皆不許另有心所存在。  

  《楞嚴經》雲:“須菩提即從坐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爲無上。” 須菩提由于通達空性,所以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人都能做到無惱無诤。他也由此成爲衆比丘的表率,被衆人推崇。有起嫉妒心者,背地裏對須菩提冷朝熱諷,須菩提不僅不惱,反而勸阻爲他鳴不平的衆人說,辯白和爭論就是有勝負心。這與諸法性空,無高下分別的真理有違。佛對須菩提的境界很是欣賞,稱贊他已證得“無诤叁昧”,而且比諸比丘的成就都高,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卻不覺得自己是什麼第一離欲阿羅漢,若是他有此念,心中就有了高低上下的分別,那他就不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也正因爲如此,佛才對他高度評價。得阿羅漢果時懂得不執著,我輩學習做菩薩度衆生,道理也是一樣的,你度衆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

✿ 继续阅读 ▪ 大白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