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如煙
果尊
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做“人爲財死、鳥爲食亡”,這句話雖然淺陋了點,但卻以不加掩飾的坦率,揭示了人性和人生的實相。確實,在茫茫人海、芸芸衆生中,提起富貴能不怦然心動者,恐怕找不出幾個。其實我個人認爲這也很正常,如果說對功名的崇尚,是人們精神層面的渴望,是對終極價值的向往,那麼對富貴的熱愛,則是人們對生命物質食糧的需求,是對現實物質利益的需要。
在人的一生中,剛出生的時候就有嬰兒那索哺的啼哭。然而,世界所提供給人的物質滿足,在一定時空條件下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因而也給社會帶來了無盡的罪惡和災難,所以佛家認爲,要把衆生從苦難世界中解脫出來,就必須破除衆生的富貴利欲之心,讓衆生覺悟到:富貴如煙。
一則佛家的故事講:一天,宋朝徽宗皇帝出遊來到長江畔的金山寺,他登上金山寺高處的一座閣樓,拭目遠眺江中往來如織的船只,問住持黃伯禅師:“來往的船只那麼多,究竟有多少呢
”黃伯禅師回答說:“只有兩只。”徽宗不解其意,禅師就進一步解釋說:“一種是尋名的船,一種是養利的船。”徽宗恍然大悟,來來往往的船只雖多,數不勝數,但追根究底,離不開追求功名和利祿兩種目的。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人生富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沒有永恒實在意義的。佛家認爲,世界上的事物無常變化,人的生命無常流轉,現實人生在人的生命流程中,只不過是極有限的一環,因而人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曆和擁有的一切,包括富貴和象征富貴的一切內容,都只不過是因緣和合而起的一種偶遇,並不屬于人的本質,緣盡之時,相互也就離散,所以人們在短暫的現實人生中所擁有的富貴,相對于流轉不休的生命而言,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轉瞬即逝,不值得爲之念念于心,焦慮煩惱。
富貴如煙,唯有善惡永在,我們應該撩開過眼雲煙,去追求人生更真實的價值。
摘自《嘉定佛教》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