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瑛大師和《楞嚴經》(妙年)

  圓瑛大師和《楞嚴經》 

  妙年 

  大師晚年號“楞嚴座主”,他對《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研究闡發在近代罕有人匹。《楞嚴經》爲中國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宗教司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其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遵佛所囑,將其最初發心證悟圓通,方便入叁摩地的“念佛叁昧”法門介紹出來。

  在《楞嚴經》裏,釋迦牟尼佛于楞嚴會上要諸菩薩大阿羅漢將自己最初發心證悟圓通的方法說出來,讓阿難尊者及大衆選擇。提出報告的大菩薩、大阿羅漢有25位,大勢至菩薩是第二十四位作報告的。他提出的“念佛叁昧”法門也即是淨土宗的根本基礎,在這一章最後,大勢至菩薩說道:“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大師在他所撰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中,對此這樣講解:“世人有謂念佛是口念,非也。即說意識心念,亦非也。能念之心,是不生滅,圓湛根性真心。”“……此念佛即第一決定義所雲,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爲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是也。”接著又講了念佛人必具“叁資糧”、“叁慧”方爲歸淨土的條件。如果說大師在1913年時從閱讀永明、蓮池兩位祖師著作中,啓發了對淨土宗的信心,那麼在他長期持續不斷地鑽研《楞嚴經》,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獲得了淨土法門的源頭,奠定了他禅淨雙修、棲心淨土的堅實基礎。大師出家後不久,即到常州天甯寺參學,聽講《楞嚴經》,其時才24歲。自此潛心刻苦研修《楞嚴經》8年,至1920年起在北京廣濟寺第一次開講《楞嚴經》。此後畢生講演此大經共13次,每講一次都有新的發明。1940年開始撰寫《楞嚴經講義》,是年編成《楞嚴綱要》。1945年在上海圓明講堂創辦“楞嚴專宗學院”,在全國招收學僧32人,于該學院系統地講授《楞嚴經》,白天講經,晚上著述,還要投身繁冗的法務活動和社會活動。期間兩度到南洋爲抗日救國募捐、講經。直至1951年才完成《楞嚴經講義》,前後長達40余年。他在《楞嚴經講義編竣口占》中曾寫道:“楞嚴講義令圓滿,大法弘揚望後賢。”我們可以看到,大師在他40余年的鑽研、闡發《楞嚴經》奧義的同時,也正是他大力弘揚淨土、倡導念佛法門的時候,可以說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其中維系所在,除了上文所說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外,也必定還有更深層次的豐富內涵,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發掘、發現。

  摘自《淨土》2006年第5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