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養心(王漢梁)

  養心 

  王漢梁

   現代人已經不大知道什麼叫“養心”了。相反,生活卻日趨複雜,竟爭越益激烈,節奏則步步加快,于是心理失衡、精神出偏差的人越來越多,什麼憂郁症啦,焦慮症啦,狂躁症啦,精神分裂症啦……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與此相對應,便有了所謂的“心理門診”、“心理咨詢”、“心理醫生”等等。但在中國古代,讀書人並不知道這些時髦名稱,他們只講究“養心”,並把它看得跟“養身”一樣重要。

    人的肉身需要五谷雜糧瓜果蔬菜等營養,還要經常運動,才能身強體壯,健步如飛;人的心靈也需要有精神食糧來滋補,也要不斷修煉,才能心安理得,快樂安祥。

    養身是物質性的,注意飲食,勤于鍛練,還比較容易把握;養心是精神性的,看不見摸不著,若不懂得調攝、疏導、修養,在錯綜複雜的人事糾紛、顧此失彼的重重矛盾中,便很容易把委屈、無奈、失落、傷感、惆怅、焦躁等消極情緒積聚在心裏,直到越積越多,再也承受不了時,便心理崩潰了。于是,各種各樣的精神性疾病都來了。

  現在市面上出現的所謂“哭吧”,就是提供一個讓人進去痛痛快快哭一場的場所,有的地方甚至讓人進去戴上拳擊手套對著裝滿沙子的靶袋拼命痛打,一直打到筋疲力盡爲止。提供這種服務的目的就是讓人在痛哭流涕與揮拳猛擊中發泄自己心中積壓的委屈與不快,等到揩幹淨眼淚鼻涕、脫掉拳擊手套掉頭而去時,心裏會覺得一下子變得非常輕松。他們比一聲不響把什麼都悶在心裏獨自忍受的人聰明一些。至少,他們還知道要發泄,並找到了雖然不雅但卻實惠的發泄管道。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中國傳統的文化人哪有用這樣惡形惡狀的辦法“養心”的?比起來,他們高明多了。他們知道“心”不能讓它閑著,無所用心反而不好。失去了目標,沒有興奮點,就會信馬由缰,想入非非。那麼怎麼拴住心猿意馬,讓它安定下來呢。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所著的《聰訓齋語》,開卷第一篇即談“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讓心專注在讀書上,猶如“堪輿家平日用磁石之養針。”“心至靈至動,不可過勞,亦不可過逸,惟讀書可以養之。”針被磁石牢牢吸引著,就不亂動了。何況讀書是一件開卷有益的事情,可以拓心胸,益智慧,長見識,陶冶情操。人的許多煩惱往往因爲“想不開”。一個心胸開闊、有智慧、見識不凡、情趣不俗的人往往非常“想得開”。這樣,煩惱就大大減少,心緒就比較清靜。這是從根子上解決問題,不要等到消極情緒積聚到無法承受時才去想辦法發泄,而是消除其形成的基礎與條件,化解于無形。

  此外,還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中國的文人墨客無不對老莊哲學、佛道玄理沈浸頗深。他們覺得世俗紛爭的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鏡花水月,所以他們往往退隱自適,逍遙度日,在清寂簡靜中談玄冥思,參禅悟道,對人生萬象作全方位的深層探索。這樣,他們的心思當然就不會被一些瑣事俗務牽挂糾纏。煩惱大多來自于得失毀譽。境界提高後,這一切就微不足道了。他們的心常在雲端漂來浮去,對于常人斤斤計較的事情興趣甚微。

    到了這一境界,他們便會對“心”更加關注,探究“心”中的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最後發現,原來所謂的“心”是由一個個念頭組成的。“心”中時時刻刻翻騰著無數念頭,此起彼伏,有生有滅,瞬息萬變。一般人總是被心中的念頭牽著走,善于養心者則知道化被動爲主動,做念頭的主人。逐步做到控製自己的念頭,不讓它們肆意妄爲,泛濫成災,進而馴服它們,讓它們乖乖地聽從調遣。久而久之,漸漸練得純熟,就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了。這時候,心裏不但煩惱少,很清靜,而且還有較強的自我控製力,變得越來越有功夫了。

  摘自《覺群》季刊總第2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