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道理
石心橋
世間至大的道理,往往也是最平常的道理。譬如我們每個人都要吃飯,但是妄想太多,心念太雜,自然食而不知其味。又如睡眠,一般而言對于我們並不困難,倘使有憂患之心,有恐懼之心,有忿之心,自然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一個人保持平常心,本應當是容易的事情,可做起來卻也並不容易。爲什麼我們總是感覺兒童時期最快樂
因爲,我們那時還保持著純真,沒有太多的牽挂。當我們長大了,向往著理想,憧憬看未來,不經意間有了更多的妄念,也有了更多的癡迷。再加之染上社會的俗氣,不得不在名利場中疲于奔命。名利又激發著欲望,讓人陷溺于無邊苦海,在顛倒夢想之間欲罷不能,回頭乏力。
平常心是什麼
這不禁使我想起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或許,它便是一種平常心的最好的诠釋。我們的心靈譬如寶珠,其性本自清淨,而我們社會中的庸俗習氣,就好比是那渾濁之水。在渾濁之水中,又如何見得寶珠之玲珑剔透。須是擺脫此渾濁之水,方得見此自性清淨心。換句話說,只有當一個人克服了低級趣味,擺脫了庸俗習氣,才有可能擁有平常心。
人的修行離不開堅韌不拔的意志,也要有循序漸進的積累,平常心的獲得即是如此。譬如行遠,必定要從近處出發;又如登高,必定從低的地方開始攀登。古人雲:“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大凡眼高手低者,欲進而往往不前;心浮氣躁者,欲速卻常常不達。做好平常事,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意念的調劑,讓自己的心靈擺脫一些妄想與空幻。對主觀世界而言,漸進浸染,長期積累,必然會改善我們的心靈世界。而對客觀世界而言,做好平常之事,亦爲做大事的進階,假以時日必有神奇之功效。
保持平常心,也需要我們善待平常人。可是,世俗種種等級之差別,種種身份之貴賤,種種煩冗之俗套,常常讓我們失去把握真我的能力。見到有錢者、有權者,便低叁下四,谄媚阿谀,而對于窮人、落難之人則頤指氣使,落井下石,這便是典型的奴性、十足的俗氣。世俗之炎涼,全然由于這種奴性與俗氣。盡管世事變幻無常,但爲人卻不能夠反複無常。佛雲:“衆生平等。”在這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生老病死之宿命。不管我們在這個社會做出多麼大的成就,但是在命運面前,我們終究還是平常人。在共同的命運面前,我們更需要關愛社會,關愛他人,關愛每一個平常人。
在我們的社會中,追求感性的快樂似乎成爲一種時尚。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充當著人們及時行樂的工具,物質産品的豐富縱容著人們的欲望,廣告媒體的宣傳刺激著人們的欲望。金錢,這個最能實現感官欲望的中介,理所當然地成爲人們追求的目標。甚至色情、毒品、搖頭丸、同性戀,一切能夠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本能欲望的東西,悄悄地以合法和非法的形式走到社會的前臺。在強烈的欲望引力場下,人被吸附掉了理想、信念、價值、意志甚至靈魂。欲望的蒸騰,固然讓人感官獲得短暫的快樂,然而它卻使人越來越依賴感官,並且最終削弱了人的內在感受,掏空了人的生命內涵。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爲什麼我們這個社會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和自殺率一直攀高不下。而在我們所謂追求快樂的背後,卻是內在心靈的普遍沮喪。
其實,真正的快樂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我們把快樂作爲一個目標,顯然已經有了一份執著,而這種執著也就成爲追求快樂的一種負擔,又如何能夠真正快樂
或許這就是世俗快樂的悖論。而平常心卻不然,它是一種淡泊,更是一種優雅的心境,它甚至完全可以超脫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影響。這種快樂必然是圓滿自足的。
“平常”的道理既不平常又平常。說它不平常,則是因爲我們很多人舍近求遠,厭平常而求奇異。古人雲:“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這恰恰是我們無法保持平常心的要害。說它平常,意味著它並不脫離平常生活,而且也確實簡便易行,直指人心,正所謂:保持平常心,做好平常事,善待平常人,樂在平常中。
按:讀過之後,不禁想起講般若大智慧的《金剛經》,序分中佛那平淡的生活:“……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座……”
摘自《淨土》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