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的啓示
釋得中
去年這個時候,與常住的幾位師父一起來法雲寺打禅四十九天。期間,老和尚每晚都爲大衆開示《解深密經》裏的〈分別瑜伽品〉。白天靜坐,到了晚上則聽取與禅有關的法音;而晚間所聞的,又可運用于日間的工夫上,如此解與行的互相配合,使得這次的進修更感殊勝。
有一晚,老和尚在開示中,曾說了一句影響我至深的啓示,因這句話,我打消了繼續讀研究所的念頭;也因這句話,令我的人生計劃有了改變。那句使我從迷夢中醒來的至言是:"一個人這一生中,若能獲得法樂住,勝于拿博士學位。"是的,出家的目的,並不是要去求取一張漂亮的文憑,也非去爭取社會大衆的恭敬,應該是去追求內心的那份甯靜與和平,而這份力量則來自"法樂住"的獲得。然而"法樂"要如何獲得呢?這便需從止、觀下手。所以,老和尚的那句話,就像一把鋒利刀刃,割去我心中的瘡疣,雖然痛,但是卻能令我開始走向清淨解脫之路。
爲了在止觀上能進一步地研修,必須先得到善知識的指導及擁有一個清淨如法的修學環境。正巧,老和尚正因爲造就解行兼備的僧才,並爲續佛慧命而廣發悲心,在美國西部舊金山拉斐耶成立一所佛學院。此所佛教學院,與一般不同,其特色即在注重靜坐課程,並研讀《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等與觀慧相應的論典,使學生不致于偏于一面──或專志于研究而偏廢行門;或注心實修卻不重經教。這都非中道之行,所謂偏慧或偏定,都無法令行者入于解脫之門,唯有兩者並重,方能止觀雙運而證悟無生法忍。縱使今生不得解脫,但至少能爲將來作資糧,且也不會空過一生而無所得也。又若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下去,在自利與利他上,都能作到少分地圓滿,而于臨命終時,即能正念現前,隨其本願而生諸佛淨土。如此殊勝利益,又那裏是世間的名聞利養所可比擬?況且,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實非貪戀久留之處,只有自心淨土堪值追求。因此,才放下身旁的塵勞,遠渡重洋而來求法,希望藉此環境以長養聖胎。
順治皇帝的《贊僧歌》裏有一句:“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肩難。”其實非只出家難,修學聖道更難,唯有從止觀上下手方能有一點消息。不管是在此修學或將來住于蘭若,都會禀持這一理念,努力地在淨化自我方面下工夫。
摘自《法雲》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