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藏
任傑
經律論叁藏是佛典的總稱,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後來弟子分類結集爲叁大部類,故稱叁藏。精通叁藏的僧人稱叁藏法師。經藏,梵語音譯修多羅、或素怛纜藏;律藏,梵語音譯毗尼或毗奈耶律;論藏,梵語音譯阿毗昙、毗昙或阿毗達摩藏。此即通稱經律論叁藏。經、有綖貫佛法,令不散失之義,藏有包含蘊積之義。類集一切經部名經藏。律有滅諸過非,如世間法律,斷決輕重之罪;止惡修善,調伏諸根,令其如法如律之義,類集佛爲弟子所製的戒律名爲律藏。論即決擇辨論一切法義,以無漏聖道智慧對觀四谛諸法之理,即名對法,類集一切對法名爲論藏。叁藏與叁學相配,即經藏爲定學,律藏爲戒學,論藏爲慧學。
結集叁藏是爲佛法久住,令後世衆生有法爲所依,是佛徒的頭等大事,如《長阿含經》的《衆集經》中,舍利弗就召集僧衆,提出“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訟,使梵行久立”,所以對“如來所說正法,當共撰集”。並從一法集至十法,受到佛陀的稱贊。佛滅度後,由大迦葉選五百學德兼高的上座比丘僧,在王舍城結集經律論叁藏,此是第一次結集,又稱五百結集。依《大智度論》卷二則有“大迦葉選得千人”,“從轉*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藏”,集“八十部作毗尼藏”,集阿毗昙藏,大衆定爲佛說。這是特指小乘叁藏,總稱聲聞藏。亦說在大迦葉結集叁藏不遠處的界外,別有結集叁藏及雜藏、禁咒藏爲五藏,此稱大衆部結集。
由于衆生有上下鈍利之根的不同,故佛說大小乘之法義如是則有大乘叁藏和小乘叁藏之別,稱聲聞藏和菩薩藏。《大智度論》卷一百:“摩诃衍經,佛滅度後,文殊屍利彌勒諸大菩薩將阿難集是摩诃衍”,“名大修多羅”,“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小乘)叁藏之中”。意指大乘律經和阿毗達摩經都歸摩诃衍藏所攝。大乘叁藏究有多少,如何分類,尚無明文,只在《大智度論》卷一百中說“摩诃衍甚多無量無限”,“無量無邊”,闡述大乘能包括小乘之義。亦有說菩薩藏,緣覺藏,聲聞藏爲叁藏。
中國漢地所譯的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在《開元錄》中則有詳細分類。《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五大部,及諸大乘經,編入大乘經藏;《菩薩地持經》、《梵網經》等律經,編爲大乘律藏;《大智度論》等,編爲大乘論藏。
以《四阿含》等爲小乘經藏;以《僧只律》等爲小乘律藏;以《六足》等爲小乘論藏。論藏除舍利弗的《品類足論》、目犍連的《法蘊足論》和迦旃延的《施設足論》是佛在世的論著而外(佛經中的阿毗達摩大乘經未見有譯),其余所譯的大小乘論都是佛滅度後弟子所著,亦分別編入大小乘論藏。